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1-04-19 08:24西安市人民政府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4月14日

西安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体育消费在推动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5〕21号)等文件精神,抢抓我市承办第十四届全运会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需求为出发点,推动我市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时代体育消费新发展,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二、目标任务

  通过体育消费机制、政策、模式、产品的创新,进一步助力西安市建设体育赛事名城和体育强市。到2022年,体育人口占全市总人口50%以上,有体育消费的人口占到全市总人口的80%以上,体育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体育产业从业者突破5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突破2.06平方米,全市城镇人口年均体育消费突破2300元,充分发挥体育消费对经济社会的拉动效应。

  拓展体育消费新基础。锚定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目标,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15分钟健身圈”的服务功能;着力打造各类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体育消费基础,激发全社会体育消费潜力。

  创新体育产业新模式。发挥“体育+”联动效应,深化“体文旅教医”融合发展,培育体育融合消费“西安模式”。持续打造西安马拉松赛等精品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育健身康养、青少年体育培训等产品新业态。延伸体育产业链,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医养、科技、餐饮、会展、商贸物流等产业体系创新发展。丰富体育消费供给,带动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居民幸福感。

  打造体育消费新名片。发挥历史文化名城软实力和“科技之都”硬实力优势。推动建设西安市体育博物馆,展示我市体育历史、体育荣誉、体育名人等,发挥好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体育领域万物互联、四通八达的“体育+科技”产业发展新态势。打造体育消费产品“西安文化名片”“西安科技名片”,将体育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构建体育消费新格局。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引领辐射作用,持续放大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一带一路”中国跆拳道公开赛、“丝绸之路”国际拳击争霸赛等重要赛事的国际影响力,办好“一带一路”国际电子竞技大会,促进体育要素流动;完善“体育+”融合发展模式,拓展体育消费市场;推动体育消费从传统消费模式向观赏型、活动型消费模式转变升级。

  三、重点工作

  (一)深挖体育消费潜力

  1.拓展体育消费空间。开发灞河湿地公园、西安世博园、汉城湖公园、昆明池公园等风光带体育功能,拓展覆盖周边、辐射全市的水陆一体化发展空间新布局。每年实施1—2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不断丰富区域体育服务配套功能,支持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西咸新区、高新区等打造体育生活化示范区。鼓励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等区县(开发区)利用“金角银边”建设社区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社区运动会,打造社区体育消费示范点。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西咸新区、曲江新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以足球、电竞、水上运动为核心的体育消费集聚区。将西安阎良石川河极限运动中心打造为户外研学游一体化的体育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丝路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培训基地(西安市体育训练中心),打造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训练中心。落实全民健身“四个一”工程建设,促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增加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管理投入,推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体育设施,进一步拓展体育消费空间。(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城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2.释放体育赛事活力。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体育赛事市场协同机制。2021年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达到80场以上,2022年达到50场以上。鼓励市场主体参与赛事组织、赞助和服务,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持续放大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西安马拉松赛等精品赛事品牌效应。重点打造一批持续性强、影响力大的“草根赛事”“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和“小而精”网红体育赛事IP,放大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效应,繁荣民间体育赛事消费市场。加快制定西安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每年安排资金用于支持体育赛事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积极吸收国内外优质体育赛事、体育服务资源落户西安,引进1—2个知名体育组织或企业落户西安。壮大竞赛表演市场主体,激发体育赛事消费潜力。(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务局、市投资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民宗委,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3.提升体育惠民服务水平。倡导健康消费理念,创新消费引导机制。重点打造伞塔路“全民健身惠民中心”,并发挥其引领作用,在全市各区县(开发区)建设一批全民健身惠民中心示范点。依托“西安智慧体育大管家”平台,建设体育惠民公共服务平台。每年安排资金用于发放惠民体育消费电子券,培育体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热点,增强群众健身意识,提高体育消费券发放效益。(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二)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

  4.深化体教融合,打牢体育发展根基。以青少年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为抓手,带动校园体育消费增长。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体育教练员和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开展体育服务。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每年举办各类公开赛事500场以上。开展青少年三跳、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武术、健身操、啦啦操等项目校级联赛;将高校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等校内赛事升级为高校之间的联赛;支持学校引进射箭、射击、击剑、冰雪等运动项目并通过系列赛事加强推广;联合教育部门推出“活力大课间”主题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兴趣,辅助降低中小学生近视率及肥胖率。(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5.加强体文旅融合,丰富体育文化底蕴。以文旅为依托,丰富体育消费内容。支持以各精品赛事、体育场馆等为平台,研发西安体育文创产品,放大“十四运”效应。支持浐灞生态区、长安区开辟体育研学、体育夏令营等中小学生体育旅游线路;配合“三河一山”生态绿廊建设,新建全民健身绿道达到200公里,将渭河西安段沿岸全民健身长廊、灞河右岸滨水景观带等“三河一山”重点项目打造为体育休闲消费新场景。以翠华山登山节、冰雪运动等为抓手,打造翠华山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以“城市立方体育文化综合体”为典型,着力打造“幸福林带”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建设集运动健身、体验旅游、田园康养于一体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促进体育赋能乡村振兴。开展“西安市体育消费博览会”等体育文化会展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务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6.完善体医融合模式,丰富体育民生内涵。以体育干预带动健康消费发展。持续开展运动医师开具运动处方试点工作培训班,支持各区县、开发区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具备助理医生资格以上的医务工作者开展运动处方师培训工作。支持运动康复医院建设,鼓励大型综合医院增设运动康复科室。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引导体检机构和国民体质监测机构融合发展,打造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中心。(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资源规划局、市发改委,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三)加快体育消费产品创新升级

  7.研发智慧体育产品。发挥西安“硬科技之都”优势,充分利用西安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打造西安特色智慧体育。在浐灞生态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建设智慧体育示范园、智慧场馆、智慧健身步道、光影步道等试点。支持“体育+科技”新业态,发挥高新区、经开区科技领域优势,鼓励企业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智能穿戴设备(体育领域相关)研发制造。开发“西安智慧体育大管家”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为体育产业提供科学分析和决策依据,建立智慧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对全市体育资源的整合分类、精准实时管理。紧抓电竞产业迅猛发展势头,创新发展电子竞技等线上体育消费产业,鼓励基于平台搭载手机应用程序、公众号等互联网小程序,支持企业借助平台实现体育产品、体育培训等互联网交易,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服务模式,拓宽体育产业业务及渠道,助力“智慧西安”建设。(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工信局、市大数据局、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8.深化体育产学研合作。坚持共享、创新、融合的理念,推动体育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鼓励市属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紧密合作,建立体育产业研发基地,盘活各类资源,发挥各自优势,聚焦大学生创新创业、体育科技融合发展,体育产业深度开发等方面开展具体工作,促进产学研转化、人才培养、产业信息化、区域产业联动等方面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在运动产品研发、体育智库服务、体育人才培养、体育技术支持等方面打出西安招牌。重点支持阎良区以航空工业为基础,开发航模产品、发展航模制造业,打造阎良特色航模赛事基地,发展中小学体育研学航空模拟器制作等特色项目,鼓励开发利用航空文旅资源,普及航空文化,开展研学旅行、飞行体验、拓展训练等。(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西安文理学院,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9.丰富体育融媒体产品。创新体育媒体产品,支持媒体运用5G、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体育赛事转播质量。鼓励体育赛事、培训、健身等行业公司运用抖音、Vlog等自媒体平台将体育与西安历史文化融合,制作古都特色体育短视频或直播内容。开展“西安运动大使”“运动型家庭”海选活动,运用自媒体进行各类体育线上系列活动,多方位渗透体育用户,扩展用户的边界。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鼓励和繁荣体育文艺创作,鼓励开展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动漫、体育收藏品展示等体育衍生产品的开发。搭建多元化体育融媒体消费平台,提升体育产业的商业价值,促进西安体育传播产业深度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文化旅游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四)构建“一带一路”双循环体育消费格局

  10.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大力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体育行业协会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激发体育消费市场活力。将体育产业发展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相结合,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赛事承办、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其他各类公共体育服务,扩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促进群众健身消费。(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11.丰富体育消费业态。盘活体育消费市场资源,创新体育消费场景,全面拉动体育消费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健身休闲消费,重点支持消费引领性强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充分利用蓝田县、周至县、长安区、鄠邑区等区县(开发区)的地域、山水、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发展体育主题民宿、山地户外、水上运动、冰雪项目等特色体育消费业态。发挥“陕西国际体育之窗”、融创冰雪项目等室内冰雪多功能复合型体育综合体优势,进一步扩大冰雪运动消费规模。持续放大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西安赛区、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西安马拉松赛、长安女子半程马拉松赛、丝绸之路拳击争霸赛、国际象棋女子巅峰赛、昆明池国际名校赛艇对抗赛等赛事国际影响力,促进“一带一路”体育消费双循环快速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文化旅游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12.加强体育对外交流。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作用,以“十四运”、亚洲杯等重大体育赛事为抓手,充分发挥西安奥体中心、西安国际足球中心、丝路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培训基地(西安市体育训练中心)作用,举办体育论坛及大型体育赛事,开展信息交流、科学研究等系列活动。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联盟,深化联盟城市间交流合作,打造世界赛事名城,促进体育消费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西安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个职能部门职责,研究推动体育消费试点建设工作。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把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序推进。

  (二)保障体育用地需求。将体育产业用地纳入当地城市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对符合规划的重大项目、体育特色项目,在分配用地计划指标时予以倾斜。对建设体教、体旅、体医等融合项目的企业,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体育产业项目。

  (三)扶持体育供给主体。通过税收减免、专项财政补贴、体育保险等政策,激励国际国内体育人才、企业、赛事、协会组织落地西安,共同打造“一带一路”体育资源聚集高地。通过专项资金、信贷支持、体育基金等方式扶持“专、精、特、新”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壮大。探索设立西安市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鼓励企业以冠名、合作、特许、广告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和运动队。开展体育产业的“政银企”对接,为体育产业企业提供综合性招商和融资服务。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将体育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对申请贷款的体育产业企业进行资信调查,为运营情况好、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体育企业提供担保。以“核心企业1+N”或者“体育企业N+N”模式,搭建体育产业链金融平台,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体育融资新模式。

  (四)完善体育研发体系。以高校为依托,建立体育数据、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加快体育人才培养。健全行业监测评价机制,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开展体育消费数据采集工作,监测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对全市体育消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体育资源数据库。结合市场需求,合理化设置体育专业课程,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保障体育人才供给。结合疫情变化,加强体育产品研发,推动体育成果的普及应用。强化过程监管,构建符合西安特色的体育工作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强化各级主体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将西安打造成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典范和标杆。

  附件:1.西安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2.西安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目标分工表

  附件1

西安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

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徐明非 副市长

  副组长:张王平 省体育局副局长

  张峰虎 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

  马 锐 市体育局局长

  成 员:省体育局体育经济处负责同志,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民宗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城管局、市商务局、市投资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统计局、市大数据局、市金融工作局、市税务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分管负责同志。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市体育局局长马锐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市体育局二级巡视员吴逸伦同志兼任。

  附件2

西安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目标分工表

  原文下载:市政办发[2021]21号.pdf

相关阅读

© 2003-2023 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hina Interactive Sports Technology Invention Co., Ltd.

关于我们|招聘信息|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port@sports.cn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05094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编号:GR202211004945客服及报障电话:010-67158866-800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30713号-1客服及报障邮箱:800@sports.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08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807号   华奥星空(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