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多处共享健身舱遭遇“身份”尴尬

2018-08-06 08:40中国体育报

  马 超

  这两年,“共享”成了移动互联网发展和都市生活日新月异的一个代名词,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去年,“共享家族”添了新成员——共享健身房。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都出现了以无人值守、共享空间和共享健身器械为卖点的特殊“集装箱”。“共享经济”快速崛起之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近日,浙江杭州一小区里的共享健身仓遭遇“身份”尴尬,还未完全投入使用便被城管勒令整改拆除。

  居民社区不是想来就能来

  这几天,位于杭州亲亲家园小区一期风荷坊2幢北侧的两个绿色集装箱进入了搬移的最后期限。

  据悉,这两个“共享健身房”是在今年5月底进驻小区的。尴尬的是,没多久就有小区居民举报。由于共享健身房未能提供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规划许可手续,行为违反城乡规划法,涉嫌擅自搭建构筑物,杭州余杭区城管大队良渚中队要求该健身房立即停止装修,并开具了《责令整改通知书》,责令其在1个月内自行移除。

  无独有偶,杭州西湖区的UN公社小区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记者从留下街道拆违办了解到,今年三四月时,他们在巡查中已经发现了这处共享健身房,当时便要求整改。

  实际上,作为共享健身房出现较早的地区,南京共享健身房遭遇的尴尬更多。曾经被媒体大肆报道的“钟山体育公园共享健身舱”如今深陷“违规占用公共用地”泥沼;南京河西区某高档小区因物业要装共享健身房而导致业主投诉……为什么小区和公园不能安装共享健身房?

  “能不能放这个集装箱首先要看土地使用性质,是公共用地还是私人用地,公园属于公共用地,而居民小区也是属于居民共有使用权的用地属性。”杭州西湖区城管大队三墩中队的陈建东告诉记者,在城市公共用地上,共享健身房即便想走审批也不容易,“如果是经营性用房,那必须在建筑物内,集装箱不具备这个条件。”

  共享单车产业成前车之鉴

  今年4月底,“公园盒子”共享健身舱亮相杭州,3个多月过去了,规模从当时仅滨江金绣国际中心1家,发展到如今的全城12家。不过不同于亲亲家园,“公园盒子”的共享健身舱都安放在写字楼园区内,没了投诉与城管的“整改通知单”,“公园盒子”的成长快得惊人。

  这不禁让人想起共享家族的鼻祖——共享单车,曾经手机整屏都放不下的共享单车APP,如今落得大规模倒闭,它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建设管理带来了新麻烦。

  如今的共享健身房与彼时的共享单车惊人相似,一边是解决了老百姓健身需求,脱离了没完没了的健身办卡,一边则是“涉嫌违建”、“舱内无急救按钮”、“清洁不过关”等诟病。当然,质疑未尝不是好事,在共享健身舱发展初期,让问题显现,总好过重蹈共享单车一发不可收拾的覆辙。

  企业需迎合城市发展现状

  共享经济与资本游戏几乎画上了等号,但共享经济能够层出不穷也来源于其内在的创新性。如何让这些符合市场需求的新鲜事物走得更远?

  杭州市体育休闲行业协会秘书长邹捷认为,健身房多元化的业态补充将是未来健身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健身房3公里客户圈目前已经基本形成,换句话说,就是健身房的经营半径大约在周边3公里以内,不同业态的补充将会越来越多,能够起到作用的补充应该得到更多政策支持。”

  浙江舒适堡健身美容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建明认为,共享健身舱是当前融资时代下的产物。“其实,做共享健身舱的多为互联网企业而非传统健身行业。他们更想用共享健身舱这种概念去提高企业估值,并非真正关注健身需求。不关注市场需求本身,更容易让概念成了赚快钱的工具。”

  而在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杨明看来,共享健身舱的发展是可以规避许多风险的。“企业要弄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如果只是资本游戏,那注定走不远,因为资本的流动性,处在风口的投资明年说不定就遇冷了;相反,如果想将这样的创意真正落实做下去,那就从实际出发。”

  “如今的共享经济发展太快,不少企业都遗忘了出发点,以至于出现了许多‘伪需求’、‘伪共享’。”杨明建议,企业应回归初心,探究发展方向,放慢点发展脚步也未尝不可。

相关阅读

© 2003-2023 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hina Interactive Sports Technology Invention Co., Ltd.

关于我们|招聘信息|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port@sports.cn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05094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编号:GR202211004945客服及报障电话:010-67158866-800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30713号-1客服及报障邮箱:800@sports.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08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807号   华奥星空(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