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垒球协会一直致力于垒球运动在群众中的普及和推广。2019年协会逐渐完善“快乐垒球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体系,包括“快乐垒球公益课”、快乐垒球“荣亲睦邻里”、“快乐垒球健康友谊赛”、快乐垒球进校园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成为推动垒球项目走向大众、打造垒球运动新生态、助力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
2022年,中国垒球协会协同各地方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快乐垒球进社区”在浙江、江苏、北京、成都、鄂尔多斯等多地举办,活动打破了场地、形式的局限,开展了10余场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数超过千人。同年,该项目也成功入选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组织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库。
快乐的家庭活动,亲子活动的第一选择
成都的“快乐垒球进社区”活动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在幼儿园开展的效果出乎意料,没想到孩子们对软式棒垒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获得家长关注。”成都市垒球协会会长石磊介绍。
随后石磊进一步深入,设置了“家长课堂”环节,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又在随后的进社区活动中,让家长在体验课中担任记录员、裁判员等角色参与到活动中并形成互动。石磊认为:“亲子以垒球为纽带,垒球运动成为家长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新媒介,让家长更清楚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性格特点。”
依照中国垒球协会发布的幼儿软式棒垒球规则,成都垒球协会还把击打、传接等动作教学,创新转化成小动画的形式。“简明易懂,非常便于棒垒球的传播,对于基层的普及工作很有帮助。”石磊说。
石磊介绍:“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将活动的影响力扩展到成年群体中,在职工团建、工会活动中积极提供棒垒球公益指导服务,发展壮大项目受众人群。”
邻里关系的助推器,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颖支撑
鄂尔多斯的“快乐垒球进社区”项目,是围绕“荣亲睦邻里”展开的。“我们选择的大都是人口比较多的社区,这样的社区人多,小矛盾就多,活动到社区以后,不仅热闹、反响好,主要是可以促进邻里关系改善。”鄂尔多斯棒垒球运动协会秘书长郭旭介绍,对于社区居民来说,该项目安全度高,还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家长们的接纳度也更高。
“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较为新颖,很多人没有接触过,非常受社区管理部门的欢迎,他们普遍表示这对于社区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支撑,助力和谐社区的构建。”郭旭表示。
棒垒球文化的传播者,精神共富的重要载体
在浙江嘉兴,有一家因热爱而生的棒垒球俱乐部叫做“嘉子园”,由夫妻俩王迦冬和钱燕婷共同创办。丈夫王迦冬是一名棒垒球的狂热爱好者,钱燕婷是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2018年起,嘉子园棒垒球俱乐部在中国垒球协会志愿服务委员会的号召下,组织开展多元化体育志愿活动,打造少儿垒球公益课。
“创办嘉子园,是因为热爱,生孩子前的一个月我还在打球,希望通过棒垒球服务更多人,传承棒垒球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钱燕婷表示,嘉兴是浙江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第二批试点之一,共同富裕不仅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足,我们在推广普及中不仅把棒垒球项目蕴含的文化传递给孩子们,还给他们讲述中国女垒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棒垒球还成为了嘉兴职业学院的选修课之一。
此外,“快乐垒球进社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在北京、长春、江苏等地都有举办。活动结合当地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课、融合赛,进社区、进校园及系列垒球亲子互动等志愿服务活动,得到师生群体、社会大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中国垒球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郑璐表示:“随着多年的深耕,‘快乐垒球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传递垒球运动热情、传播垒球知识、大众参与垒球运动的重要载体之一。”
截至目前,“快乐垒球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已开展超300场,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超1500人。项目在带动更多人参与垒球运动的同时,还为家庭关系、文化传播、社会治理、体教融合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中国垒球协会将不断完善项目体系建设、组织更加丰富的赛事活动及志愿服务,助力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