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明晓:冰雪产业有红利有需求 更需冷静头脑

2017-03-08 09:50华奥星空

  北京时间3月7日,中国冰雪产业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国务院46号文件起草组成员、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鲍明晓教授作为首位授课讲师,以《体育产业走势与冰雪产业机会》为题,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引人深思的论点拉开了此次冰雪研修班的序幕。

  在鲍明晓的授课中,他首先谈到了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报告中,总理用73个字对2017年中国体育的发展进行了定位和布局,内容涵盖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并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美好愿景----人民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国家必将充满生机活力。

  鲍明晓认为,报告简述了三个方面和三个步骤。首先,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是重中之重;其次,要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统筹综合发展。第三,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人民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国家必将充满生机活力”进一步强调了要夯实全民健身基础。

  因此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来看,这次对于体育工作的要求更高、更亲民,将体育和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根本上指出了体育发展的目标,就是让人民身心健康,乐观向上。体育要对人的身心健康负责,也要对社会健康负责。这才是体育最根本的任务和责任。

  这几项工作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也是凭借体育自身发展,和通过体育来实现全面发展,并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最终通过体育完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功效。

  而今,在中国冰雪产业处于大步伐前进的时代。鲍明晓认为,政府有要求、政策有红利、民众有需求、市场有期待、资本有热情,这是最好的大发展时代,但是体育产业的发展却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美。过去两年,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但是积累出来的泡沫,也足够丰富。未来两年,体育产业还将应该向着更扎实更稳定的态势去发展。

  鲍明晓表示,体育产业不能脱离运动项目产业,而目前我们需要全力提升民众运动参与的质和量,并应该有具体数字的目标: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另外还需要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吸引更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让战略性投资拉动财务性投资;以及激发消费等手段来共同促进。

  而在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方面,鲍明晓介绍到,相对于夏奥会,冬奥会的综合影响力具有较大差距。冬奥会的经济价值仅为同期夏奥会的20%,在辐射国家和地区、赛事项目和季节性特征方面,冬奥会体量都较之夏奥有着明显的差距。以2022年冬奥会为例,我国将在场馆建设、体育文化、交通设施、节能环保等方面共投资100亿元,但规模较2008年夏奥运有显著下降。明年即将进行的2018年平昌冬奥会,目前也面临着招商欠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也给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以提示。冰雪产业红火热烈,但是仍需保持冷静头脑。

  当然,随着冬奥会的影响力逐年上升,上述不利因素也有望扭转。目前,受到冰雪人口增加、产业政策利好、消费能力升级和产业资本推动这四方面驱动因素的支撑,预计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体市场规模将接近10000亿元。同时中国冰雪人口逐年增长也是冰雪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以滑雪为例,现在年均增幅10%以上。中国目前滑雪渗透率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未来增长潜力大。

  国家和地方均已出台若干冰雪产业政策,将有力促进产业发展。而从全国来看,冰雪场地建设、冰雪人才培育和群众性冰雪体育推广是重点方向,北京以青少年竞赛、培训为主,场馆和人才存在缺口,张家口将以冰雪文化旅游为核心带动地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冰雪产业已成为热点投资方向之一,冰雪产业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阶段,而作为从事冰雪产业相关的专业人士,则应该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相关阅读

© 2003-2023 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hina Interactive Sports Technology Invention Co., Ltd.

关于我们|招聘信息|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port@sports.cn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05094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编号:GR202211004945客服及报障电话:010-67158866-800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30713号-1客服及报障邮箱:800@sports.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08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807号   华奥星空(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