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报道

  阳光洒落在珠海情侣路,赛道在晨光中泛起微光。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比赛在这里举行,男子个人赛的选手们从起点出发,展开全程跨越粤港澳三地的激烈争夺,这成为全运会通过港珠澳大桥联结三地的标志性跨境赛事。经过5小时17分05秒鏖战,山东队刘志城以微弱优势摘得桂冠。

  ​就在这样的赛道上,全运会的画卷缓缓铺开:运动员们用速度丈量城市街道,也在预示着一个即将拉开帷幕的更宏大舞台——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广州开幕,并持续至11月21日在深圳闭幕。超过一万名运动员将在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追逐“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梦想,这场史无前例的三地盛会,也首次把全运会66年的征程延伸至香江之滨与濠江之畔。

  当源自南海1500米深处“可燃冰”的火种在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塔,它所象征的,不仅是中华体育精神的薪火相传,更是一个区域协同发展、拥抱未来的时代强音。一届“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正在以其独特的湾区魅力,拉开帷幕。

  历史性的跨越:体育为桥,三地共谱“协奏曲”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也是全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走进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是本届全运会区别于历届全运会的最大特点,是历史赋予粤港澳三地的特殊使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组委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静,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一开创性的历史定位。

  这份特殊使命,催生了一张宏大而精妙的湾区全运版图。按照广东为主、港澳优先的原则,组委会充分尊重港澳意愿,将多个备受瞩目的项目落子港澳。

  香江之畔,场地自行车、击剑等8个竞体项目在这里点燃战火;濠江两岸,将见证乒乓国手的炫技,综艺馆则回荡起女子排球的震撼轰鸣。4个竞体项目为这座魅力之都注入澎湃的体育能量。

  “跨境赛事不仅体现了湾区城市间的协同办赛能力,也提升了民心相通。这场体育盛事,必将为大湾区的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的动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的话,精准概括了联合办赛超越体育本身的深远意义。当公路自行车赛的选手们在长达231.8公里的赛道上以超过40公里的时速“无感通关”,当马拉松跑者用脚步同时丈量深圳与香港的土地,体育,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成为了大湾区深度融合的催化剂与见证者。

  这背后,是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坚实底座,更是规则衔接软联通的创新突破。正如十五运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黄明忠所说:“在这个半天跨三地的赛程中,选手车轮走过的每一寸路面,都记载着三地协同发展的印记。”

  为了实现这种融合,三地在幕后付出了巨大的协同努力。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港澳工作协调部副部长张志华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景:公路自行车赛运动员在231.8公里的赛道上,6次无间断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全程享受不踩刹车的通关体验;而在深港马拉松赛中,运动员在深圳湾大桥上奔跑时,能一口气跑通深港两地,领略湾区融合之美。这种“无感通关”,正是三地在监管互认、信息互通上密切合作的成果。

  这种联通不仅服务于运动员,更传递着对所有参与者的热情。张志华介绍,口岸为参赛代表团设立了专用通道,实现“团进团出、即到即走”;为持票观众开通绿色通道,凭赛事门票还可急事急办。这一系列的便利措施,最终指向的是更深层次的心联通。

  “与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朋友们同场竞技,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更加深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前香港田径代表队成员、在迎全运健康跑活动中领跑的李祖维感叹道。他的话语,也代表了许多湾区青年的心声。正如澳门青年谭家文所言,全运会促进了三地青年的情感联结,“大家一起奔跑,一起加油,充分显示了粤港澳三地勠力同心、携手奋进的精神。”

  星光耀赛场:健儿云集,上演巅峰对决

  归根结底,全运会是运动员的舞台。未来12天,这里将是全国体育精英展现风采、挑战极限的竞技场,也是全民共享体育欢乐的大派对。

  本届全运会规模宏大,星光熠熠。在竞体比赛层面,共设34个大项、419个小项,预计约有1.5万名代表着国内最高水平的运动员参加决赛。他们之中,有奥运冠军,有后起之秀,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在全运赛场上,战胜自我,再创辉煌。

  与此同时,群众赛事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同样令人瞩目。23个大项、166个小项,吸引了约1.1万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体育爱好者参加决赛。从城市街头的篮球少年,到乡村广场的健身达人,全运会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梦想舞台,生动诠释了全民全运、同心同行的理念。

  事实上,激烈的比拼早已在开幕式前打响。为了保证赛程的有序进行,截止11月7日,已有72个竞体小项和145个群众赛事小项完赛,决出了首批金牌的归属。运动员们早已进入状态,为即将到来的密集赛程做好充分准备。

  香港承办的39个竞体比赛小项和6个群众赛事小项,澳门承办的14个竞体比赛小项和8个群众赛事小项,不仅为港澳观众提供了在家门口欣赏高水平赛事的机会,也为三地运动员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搭建了绝佳平台。

  蝶变的场馆:简约办赛彰显湾区智慧

  本届全运会自筹办之初,便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与“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贯穿始终。一个最鲜明的体现,便是广东赛区超过90%的比赛场馆均为现有场馆的升级改造,有效降低办赛成本的同时,也上演了一场老场馆蝶变的精彩大戏。

  从天空鸟瞰,曾举办过九运会开幕式的广东奥体中心宛如飘扬的绸带,如今她焕然一新,准备惊艳神州。项目建筑设计负责人郭嘉介绍:“我们承继了原来场馆的设计理念,又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形成了活力湾区、激情全运的形象表达。”

  在高楼林立的广州市中心,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天河体育中心,正迎来它的第三次全国运动会。这位历经六运会、九运会的老将,不仅依旧神采奕奕,还更加智慧。走进场馆,打开“全运广州”小程序即可实现AR导航,数字人客服“乐融融”随时响应问询。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通过加装光伏发电设施,年节省电量超100万千瓦时。

  让“天体”这样的老场馆焕发新活力,正是十五运会场馆建设的重点。“正是基于广州亚运会等赛事留下的丰厚家底,本次广州赛区30个比赛场馆,全部是老场馆改造。”广州赛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表示。

  简约不等于简单,人文关怀与科技巧思在改造中处处可见。深圳体育中心近600间卫生间采用电子标识,可根据人流灵活调整男女厕位;肇庆鼎湖新区体育馆实现了从检票口到观众席的全程无障碍,轮椅观众可便捷抵达观赛区。而始建于1985年的深圳“老地标”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馆,通过配备可开合屋盖和伸缩座椅,能快速实现篮球、羽毛球等16种赛事的功能转换,将“一馆多用”发挥到极致。

  改造同样尊重历史文脉。南粤足球“福地”越秀山体育场,在翻新中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历史印记,让新活力与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历史环境协调融合。

  最终,所有这些努力都指向了共享。十五运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赛后各场馆将全面向公众开放,实现全民共享。这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会的节俭实践,更是为大湾区留下的一笔可持续、可共享的宝贵财富。

  文化的根脉:岭南风韵对话未来,演绎湾区故事

  如果说,体育竞赛是本届全运会的心脏,那么,深厚灿烂的岭南文化,则是其流淌不息的血液与灵魂。

  11月2日,一场史无前例的“四城同步”火炬传递,让湾区的激情与梦想提前沸腾。全球首款5G-A人形机器人“夸父”在深圳独立完成传递,无人驾驶汽车在广州载着火种灯平稳行驶,这些充满未来感的画面,是体育仪式与科技想象力的完美结合。

  而当9日开幕式的大幕拉开,一场以“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为主题的视听盛宴,将把这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向高潮。岭南醒狮、粤剧水袖、龙舟竞渡等传统文化符号,将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矩阵等前沿科技手段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对话。

  “我们追求的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更是要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体育的温暖、文化的亲和力以及湾区大家庭的归属感。”总监制刘伟强说。正如总导演郎昆所言:“我们有信心为全国观众奉献一场载入史册、令人难忘的开幕式,展现湾区‘圆梦未来’的磅礴力量。”

  从珠江之畔到香江之滨,再到濠江之岸,一个关乎体育梦想、区域协同、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新时代故事,正等待着我们共同见证与书写。十五运会,将以昂扬的体育精神为内核,以湾区协同发展为翅膀,在中国体育史上镌刻下崭新而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