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健身扰民难题 全民健身管理因地制宜

2017-03-27 09:51中国体育报
  2017年3月1日《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开始实施,其中:   第三十四条 单位和个人举办、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应当按照小型多样、因地制宜、科学文明的原则,遵守健身活动场所的规章制度,合理使用并爱护健身设施,不得扰乱公共秩序,不得宣扬迷信,不得影响他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利用全民健身活动扰乱公共秩序、宣扬迷信、影响他人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不要为“广场舞”对号入座   本报记者 蒋亚明   于近日正式实施的新版《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中关于健身活动“不得扰乱公共秩序、宣扬迷信、影响他人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规定最近一度成为媒体、大众热议的话题。   其实这只是一项带有普遍适用性的条文,但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一度引起社会、媒体普遍关注的“广场舞扰民”,认为新条例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也有人为广场舞“大妈们”着急,呼吁社会关注这部分人群的健身需求,为她们寻找合适的活动空间。不过,对于“广场舞”来说,这样着急的“对号入座”是不是有些不公平?   实际上,“广场舞扰民”这样的问题之所以会在全社会发酵并成为公众话题,并不是因为这个问题有多么普遍和不可收拾,而只是因为一些极端事件经过传播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由于这几年广场舞确实火爆,无论是从参与者还是旁观者的角度,生活中的每个人几乎都曾感受过它的巨大“魔力”。但说实话,真正感觉被“广场舞”干扰了生活的人并不是大多数。   作为一个经常采访群众健身的体育记者,“广场舞”这种健身方式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全民健身形式,只不过由于它的特殊活动形式,在城市日益密集的空间中显得有些施展不开手脚。不可否认一些“广场舞”活动确实影响了别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是矛盾的根源所在。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扰民”现象并不是恶意为之,而且绝大多数是可以通过交涉改变的;我们更应该看到,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广场舞”的参与者们都有越来越高的自觉性,尽量避免打扰他人。   追求身体健康、寻求团队合作是很多中、老年人在退休生活中的最大诉求,广场舞以自己的特色满足了很多人的身体、心理需求,也因此才能如此流行和风靡。所以,要知道大妈们绝对不是为了找不痛快和白眼去跳广场舞的。虽然也许会打扰到别人,但那肯定不是她们的本意。   无论我们对广场舞有什么样的立场,我们都不能否认这是一项广受欢迎的运动。如果不巧有扰民问题,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带着理解、包容和爱心去解决这个问题。   健身参与者说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本报记者 季雪峰   每天晚上七时开始,首都机场生活区的人口文化广场和体育馆前的小广场,就成为广场舞爱好者们的舞池。天气好的时候,活动的人群还会更多一些。小广场上广场舞活动者每天只有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活动时间。   对于已经生效的《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新规”,小广场里大爷大妈们都表示有所耳闻,但他们并不为此担心。“大部分广场舞参与者都能约束好自己和团队,尊重他人生活,维护好公共秩序。如果都能自觉注意,又何来处罚。尽量远离居民区,在特殊时间节点,也会暂停活动,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抱怨,大家都身心都健康。”经常在此跳广场舞的许会芬说。   不过,这样的“自觉”意识,并不是人人都有,也不是自始就有。许会芬说,前几年,的确也有过居民打电话投诉,现在已经好多了。街道的工作人员也会随时提醒她们控制音量,如果不听劝阻,片区的警察也会过来处理。在两片小广场不远处就是一片标准的田径场,但晚上没有灯光,电源也是一个问题,她们做了最大的努力,尽量减少扰民问题。   对于开始实施的“新规”,许会芬认为在“是否扰民”的标准上应该更加明确。同时,在跳舞的时间、地点上,最好能够划分出一个时间段,为广场舞活动者提供一个活动场所。“如晚上九点之前,这样有一个标准,也能够合理的进行处罚。”许会芬说。   对于确实严重扰民者,必须要进行治安处罚,许会芬坦言,现在人们的素质普遍提高,要是出现扰民还不停劝告的,那就应该进行处罚。但是,在进行执法时,要“抓现行”,真正处罚到个人,这是比较难的。应该在相应的群体中确定一名或者多名责任人,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和协调。   “要说广场舞扰民,进行行政处罚,我感觉更多的是我们没有一个可以活动场所。”许会芬说,不能只说广场舞一些不好的方面,要综合考量,互相换位思考一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可以给老年人跳舞活动的地儿太少了,应该开放一些学校、街道之类的场所供大家活动。   相互理解 相安无事   本报记者 蒋亚明   今年64岁的冯惠莲家住北京丰台马家堡街道,这几年,她参加了社区的健身舞蹈队。与大多数舞蹈队一样,并没有多少场地选择的她们只能在小区西门的小广场上活动,虽然不在小区核心位置,但正好在西门边上两幢塔楼的住户之间,如果音乐大点声,至少有近百户居民会受到影响。   冯惠莲说,虽然平常健身舞蹈队的姐妹们兴致都很高,但大家还是非常自觉,尽量避免干扰附近居民,“我们的活动其实只是在上午8时以后,大约持续1个多小时,这样安排除了适应多数人的作息,也主要考虑不要太早干扰别人的休息。”冯惠莲说,其实广场舞扰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音乐声音过大,所以只要把音乐声音调小点,一般是不存在扰民的问题的。   为了不干扰小区邻居,平常活动时,冯惠莲和同伴们都将播放器放在队伍中间,并且将音量调在很低的档位。她说,音乐对跳广场舞的感觉很重要,它会带动大家的情绪、协调大家的动作,有时音量小了确实影响大家的兴致,“但总得有所取舍,与其干扰了别人惹来麻烦,不如自己自觉点。”   其实这么多年来,西门边两幢塔楼的住户也并没有人投诉或抱怨这些大妈们的健身,除了一些人确实没受影响外,也有些邻居采取了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冯惠莲告诉记者,平时和附近差不多年龄的居民聊天,他们都说没事,声音大点都没事,因为每天就这么一小会儿,谁还没个爱好乐趣啊,相互理解就行。   而问到对新出台的《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中关于健身扰民的行政处罚时,冯惠莲说她不知道别的地方的情况,但至少她所在的这个小区和这支健身舞蹈队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大多数老年人其实也自觉,都有儿有女的,能体谅年轻人的辛苦和不容易,不愿意打扰他们,一般只要有人说一声,没人会故意和他们过不去。话说回来,我们自己很注意,年轻人也很理解我们,一般投诉都没有,怎么会处罚呢?”   相关链接   上 海   走出群众自治新路子   平 萍   对上海这座老龄化城市而言,广场舞成了申城人气极高的健身运动。在大街小巷、公园绿地,只要有片“方寸之地”,就可以看到大妈们的热舞身影,活跃的广场舞队伍可达近万支。   据上海市妇联联手复旦大学社会性别发展与研究中心的相关调查显示,广场舞最主要问题是噪音。在不支持者中,高达9成的人认为“声音太响,扰乱居民生活”。   上海前几年已出台过“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目的为保护和改善市民生活环境,避免出现健身扰民问题。其中有专门章节明确,在公园、绿地、广场、街巷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噪声,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必要时可以并处罚款。   然而,基层民警经常遇到现场刚调解处理完离开,音量又恢复如初。“广场舞是市民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是社会提倡的。什么是‘过大音量’也难以界定,只能以批评教育为主,并协调各方沟通,请他们相互理解。”   事实上,规范管理健身扰民,政府不能缺位,更多地应看到广场舞带来的正能量。   在闵行,上海第一个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广场舞在内的社会团体管理协会在一年前成立。   早晨6时半始,在100平方米的春申文化广场上,只要天气晴朗,都能看见充满活力的一幕:十来支活动团队有序地在这里开展着内容多样的晨练、文化娱乐活动。而两年前,大妈们还经常为了抢地盘、争时间而争吵。有时6时半不到就提着录音机坐在了小区石凳上占场地。随着社会团体管理协会成立,解决扰民问题鼓励自治协商,发挥志愿者作用,引导大妈大叔提升文明素质,成为参与者自我管理的“良方”。   在晨练密度甚高的鲁迅公园,每天游客量达上万人次,健身团队登记在册的就有50余支,人数逾4000人,是附近居民健身的热门场地。公园改造后在原有场地上新辟了一片羽毛球场,被众多健身团队相中,对于地盘划分“见缝插针”,一度产生了争议。此后,在各方的努力下,一份“文明公约”签满了广场舞参与者名字,园方与团队签订了《鲁迅公园市民健身文化团体活动文明公约》和《公园噪声控制公约》。明确规定“音量应控制在70分贝以下”,“音响声音保持在规定范围内,不互相攀比、违规调高音量”等。有了规章制度,大妈们跳得文明,周边居民也安心不少。   在现有条件下,主管部门既加快建设,创造条件方便健身;也整合资源,营造良好的锻炼环境。让“草根”社群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内部协商、共同进步,被认为是解决这类矛盾,加强管理的主要途径。   非健身参与者说   吵闹也可以变安静   本报记者 李雪颖 实习记者 顾 宁   “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冬天过后,每天早上叫醒肖雪的不再是闹铃,而是楼下早起锻炼的广场舞阿姨们和一年四季从不休息的甩鞭子大爷们。家住通惠河附近的肖雪无奈地说:“我每天七点起床,按说也不算晚,但是跳广场舞的阿姨们比我还积极,有些时候甚至可以用风雨无阻来形容了。”   肖雪现在也不知道有什么能够稍微约束一下附近阿姨们跳广场舞的热情,她说:“有时候我们这边居委会的人会管一下,但是更多的时候也是随她们去,据说有相关的法规约束这件事情,但是我根本就不清楚,之前也没听说过,一直以为类似这种事情就是居委会管一管,现在的情况就是根本没用,很可能跳广场舞的人也不清楚还有相关规定吧。”   肖雪有时走在通惠河边上,会听到各种不同版本的广场舞舞曲,一趟下来现下的“流行趋势”就知道的差不多了。她还经常碰到甩鞭子的大爷,几乎半径2-3米之内都不敢走,鞭子虽小但是制造出的声音却非常的大,威力远超广场舞。肖雪说:“我觉得健身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应该提倡,大家都应该参与进去。但不应该是建立在其他人的痛苦之上,更不应该干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跳广场舞其实范围不大,声音不需要开得很大就可以保证每一个人都听到,为什么一定要用声音盖过周围一切呢,甚至是路上汽车的声音。”有时候肖雪遇到两拨跳广场舞遇到一起了,就和要分出胜负似的,声音一个比一个大,走过的时候都觉得震耳。   她前两天和同事聊天听说现有些地方跳广场舞已经开始使用蓝牙耳机了,肖雪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不会影响到他人。“虽然可能看起来有点奇怪,大家没有声音但是能跳出整齐的舞步,跳广场舞的各位从耳机中也能听到音乐,最主要的是这是一个很好解决扰民问题的方法,对双方都有益,还可以缓解矛盾和争吵,希望跳广场舞的阿姨们也能试试,让我们之间有一个平衡点。”   教育先行 处罚警示   本报记者 李雪颖   “我家邻居每天晚上7时多到10时,准时开音响开始跳广场舞,大约有十几个阿姨。我是三班倒的工作,这严重影响我休息。我找他们协商过多次,也没有结果。一般就是当天声音小了点,第二天继续原来那音量。大家都是邻居,又不能闹得太不好。”说起广场舞扰民的问题,26岁的赵维伟很头疼。   “吵来吵去也没有结果,只能将心比心,大家互相体谅。”赵维伟说,大城市高楼林立,空地很少,阿姨们也没有更合适的地方跳广场舞,才在小区有限的空地上健身。他的母亲在老家西安,她就很喜欢跳广场舞,看着这些阿姨,就会想起自己母亲,能忍就忍了,但有时真的太吵了。希望阿姨们能够多为别人着想。之前在新闻看到过“无声广场舞”,跳广场舞的阿姨们每人戴一个耳机,接收广场舞音乐,这样不会影响到别人,自己也乐在其中,多好。   关于3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中提出的类似广场舞扰民的情况,若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赵维伟坦言,实施起来难度挺大。谁来执法?执法力度如何把握?标准是什么?这些都是具体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以法规的形式对广场舞进行限定,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如果政策流于形式化,最终还是无法有效落地,没有作用。要真正有效地规范广场舞,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广场舞参与者的意识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应先行,对广大广场舞参与者进行警示教育,提升他们的素质。要让他们意识到广场舞扰民的后果以及带给别人的困扰,让他们能够在跳舞健身的同时真正为他人考虑,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制造问题。同时政府也应建设更多的体育场地,为老年人健身、跳广场舞提供场地,这些场地最好是室内的。   顶层设计有了,“接地气”的实施细则可以因地制宜。赵维伟提议,能否由小区物业或者体育相关组织出面,为经常参加广场舞的群体提供低价购买耳机的机会,抑或是配发限定了最高音量的专用音响设备。如果各部门都能用积极的态度切实解决问题,那广场舞扰民就不再是个问题。   重 庆   健身噪音纳入法规管理   本报记者 邓红杰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广场健身舞也越来越多的吸引中老年人群的参与,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因广场健身舞噪音扰民产生的纠纷和矛盾却也越来越多,不仅成为困扰体育部门的难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为解决困扰市民的这-顽疾,重庆市首先从规范控制健身舞音量入手,将广场健身舞噪声扰民纳入法规管理。为此,重庆市在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重庆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规定:进行集会、聚会、娱乐、健身、悼念、饲养动物等活动不得噪声扰民,尤其是中午12时至14时和晚上10时至次日早晨7时,如有违反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夜间排放噪声扰民的,从重处罚。   虽然随着《办法》的实施,对遏制噪声扰民有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健身受到场地等因素的制约,真正要根治这一顽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除了从法规上加以规范,重庆市体育部门还通过加强健身组织建设,在增强健身队伍自律性上下工夫。   在南岸区弹子石转盘的宏声广场,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告示:开展健身舞的时间为夏季晚上20时至21时30分,冬季晚上19时30分至21时,跳舞期间放低音量、控制队形。   为了解决健身噪音扰民,南岸区出台了《全民健身晨晚练点管理暂行办法》,引导各社区、村居利用广场、公园、院坝等场地建立晨晚练点,并规范管理,使得健身爱好者在尽量不扰民的情况下参与体育锻炼,“目前来看,起到了一定效果,有关健身扰民的投诉比以前少了近一半。”南岸区体育局局长李伟说道。   而在沙坪坝区,区体育局专门出台了《星级健身队伍评选办法》,对参与评选的健身队伍,提出具体的细则要求,尽量避免扰民事件的发生。区体育局负责人表示:“我们按五星级对健身队伍进行评选命名,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如果健身队因噪音扰民受到投诉,将取消星级命名和补贴,经过这几年的运行,健身扰民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江北区观音桥商圈是重庆城区比较集中的广场健身舞健身点,为了处理好老年人健身和噪音扰民的矛盾,他们开始从声源上控制噪音,在全市率先推出“无声舞蹈”锻炼方式试点,免费为健身市民提供无线耳机、声源发射器等设备,将每天进行晨练的广场健身舞变为“静音模式”,让他们在不产生噪音的情况下尽情舞蹈。

相关阅读

© 2003-2021 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hina Interactive Sports Technology Invention Co., Ltd.

关于我们|招聘信息|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port@sports.cn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05094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编号:GR201911003343客服及报障电话:010-67158866-800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30713号-1客服及报障邮箱:800@sports.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08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807号   华奥星空(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