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排联赛打造河南“赛事经济”新样本

2025-11-05 10:36中国体育报

  2025年河南省女子排球城市联赛全明星对抗赛日前在郑州体育馆激情上演,将赛事氛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生动诠释了女排精神的接续与传承。这一场景,正是豫排联赛自启动以来持续“出圈”的缩影,折射出河南以赛事为牵引,推动体育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

  赛事为媒,打造全民共享的体育盛宴

  作为河南省首次举办的省级女子排球城市联赛,豫排联赛自启动之初就明确“全民参与”定位,设分区赛、排位赛和总决赛三个阶段。截至11月4日,第二阶段排位赛赛程过半,郑州队一场未负稳居榜首,航空港区队、洛阳队、开封龙亭队紧随其后,竞争日趋白热化。

  豫排联赛致力于降低参与门槛,运动员年龄跨度从16岁至45岁,涵盖中学生、大学生、在职人员等多元群体,真正体现“全员排球”的办赛理念。豫排联赛既是竞技体育,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综合文商旅盛宴。豫排联赛以“一球一赛场,一城一故乡”为主题,在保障联赛顺利开展的前提下,以赛事为载体,积极探索“赛事+文旅”“赛事+消费”等办赛新模式。

  赛场上,本土文化元素连番上演。商丘赛区,青少年演员唱起豫剧《花木兰》选段;开封赛区,舞蹈、歌曲尽展大宋风华……赛场外,盘扣技艺、葫芦烙画、古法香囊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琳琅满目。据统计,各赛区分别在赛场外围组织了50余场次“排场”市集,吸引大批群众和游客参与。

  赛事与文旅形成了双向促进。一方面,跟着赛事去旅游,各地积极推出精品文旅线路。另一方面,通过文旅带动观赛,各地推出看联赛免门票等优惠活动。

  多点开花,赛事经济呈现蓬勃生机

  不仅仅是豫排联赛,赛事经济在河南已蔚然成风。

  今年8月,被称为“郑BA”的2025年郑州市篮球联赛、被称为“郑超”的2025年郑州市足球联赛先后启动。“郑BA”开展“赛事进商圈”,将部分比赛设置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内,推出“篮球主题美食街”及专属消费优惠,覆盖餐饮、酒店等200余家商户,实现“观赛+购物+餐饮”一站式体验。单场平均吸引观众超3000人次,带动周边商业营业额显著提升。“郑超”结合16个区县的文化特色,联合本地餐饮品牌推出“足球嘉年华”主题夜市和“诸侯套餐”,以“赛事+夜市”延长消费链条、激活夜间经济,为市民和球迷打造沉浸式的观赛体验。

  在此之前,河洛大地则通过乒乓球掀起全民健身热潮。近年来,“洛阳球王”乒乓球争霸赛的名气越叫越响。据统计,3年来,超4000名异地选手参与。

  在郑州航空港区,骑行比赛接连举办。从2025“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节自行车系列赛,到“行走是吾乡”2025年河南省自行车公开赛,双鹤湖中央公园已举办多场自行车赛,逐步形成“体育+生态+科技”的特色赛事IP,双鹤湖科创走廊品牌越叫越响。

  政策引领,推动赛事经济走向“长红”

  今年5月,《河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明确提出“做大体育消费”。郑州将对经国际组织授权的高水平赛事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补贴,对全国性赛事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补贴,对自主品牌赛事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补贴。

  “体育赛事拉动经济增长,在于以赛事流量为入口,通过场景融合、产业联动、价值延伸实现‘从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参与’的转化。”豫健(河南)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豫排联赛仍在火热进行中,已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办赛模式。下一步,要持续深挖豫排联赛自身商业价值,与更多特色IP互动打卡,实现跨界资源整合,相互吸粉引流;建立完善的商务运营体系,发挥“票根经济”效应,构建具备商业闭环的产业合作模式,有效实现“赛事+”与文、商、旅跨界融合,促进赛事经济从“网红”变成“长红”。

  以豫排联赛为代表,河南正通过体育赛事的创新运营,探索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体文旅商融合发展之路,在全国赛事经济发展中贡献更多“河南智慧”,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兼职记者 韦军伟)

编校: 陆秋萍
审核: 董安

相关阅读

© 2003-2025 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hina Interactive Sports Technology Invention Co., Ltd.

关于我们|招聘信息|联系我们|投诉举报:sport@sports.cn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05094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编号:GR202211004945客服及报障电话:010-67158866-800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30713号客服及报障邮箱:800@sports.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08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807号   本网站由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制作及技术支持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