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7时30分,发令枪清脆划破天安门广场的晨雾,2025中国银行北京马拉松正式启幕。
	
三万两千名运动员迎着金秋晨光、踏着清爽秋风,从天安门广场东侧路出发,向着42.195公里外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大道奋力奔跑。
这一幕,既是体育竞技的起点,更是“双奥之城”北京与万千参与者共赴热爱的生动写照,为“我们的北马”写下浓墨重彩的开篇。
	
本届赛事由中国田径协会、北京市体育局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和国际交流中心、北京市田径运动协会、中奥体育产业有限公司承办。
2025北马紧扣“人民・国马・文脉”核心内核,围绕“我们的北马”主题,在竞赛组织、选手服务、文明建设、文化延伸等维度全面升级,成功打造了一场兼具专业水准、人文温度与城市底蕴的体育盛会,成为践行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实践。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佟立新,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丁东,中国银行党委副书记、董事刘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薛继军,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党委书记、中国田径协会主席孙远富,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分党组书记董素玉,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颖捷,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姚辉,中体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单铁,阿迪达斯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萧家乐出席起跑仪式,并共同为比赛鸣枪发令。
	
经过激烈角逐,本届赛事男子组冠军由来自埃塞俄比亚的运动员雷米·贝尔哈努·哈耶尔(Lemi BERHANU HAYLE)以02:08:10的成绩成功卫冕,其同胞德萨雷恩·吉尔马·德贝尔(Desalegn GIRMA DEBEL)以02:09:27的成绩斩获亚军,朝鲜运动员韩日龙(HAN Il Ryong)以02:09:47的成绩获得季军。在中国籍男子组方面,李大林以02:11:26的成绩位列第一,杨春龙、杨章兴分别以02:12:06和02:12:36的成绩获得亚军和季军。
	
马拉松女子组竞争同样精彩,埃塞俄比亚运动员纳卢·德西·根纳赫(Anchinalu DESSIE GENANEH)以02:26:08的成绩夺冠,肯尼亚运动员玛丽昂·杰普孔加·基博尔(Marion JEPKONGA KIBOR)与埃塞俄比亚运动员(Kuftu TAHIR DADISO)分别以02:26:15和02:27:21的成绩位列第二、三名。中国籍女子组冠军由黄雪梅以02:31:28的成绩夺得,周霞、丁常琴紧随其后,分别以02:33:22和02:33:27的成绩获得亚军和季军。
运动员们的亮眼战绩,既源于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与赛场之上的奋力拼搏,更得益于赛事全方位的专业保障与细致服务。这场融合了竞技激情与城市温情的盛会,属于每一位参与者,共同铸就了“我们的北马”的深厚内涵与时代价值。
11月2日清晨,起点区域迎来了从世界各地的参赛运动员,他们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依次完成检录、存包等流程,按照分区在起点处有序集结。
随着比赛时间临近,三万两千名运动员依照分区整齐列队,在专业教练的带领下完成赛前热身。每个人都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脸上洋溢着自信与期待的笑容。
今年北马将赛事规模从三万人扩大至三万两千人。这不只是一个数字的变化,更是对跑者们渴望站上北马赛道的热切回应。
	
运动员们今年踏上的是一条经过全面优化升级的北马赛道。调整延长北四环辅路赛段,有效缓解了过往赛道的拥堵状况;途经“冰丝带”的内部道路,串联起无数人的双奥记忆;奔跑在奥林东路上,运动员可尽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秋日景致;终点前折返点的精简设置,更让奔跑节奏尤为酣畅。这条焕新升级的赛道,不仅记录着运动员们的汗水与拼搏,更带领他们沉浸于首都北京的独特风貌之中。
奔跑途中,每一步都似在与城市历史对话,每一刻都在感受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为全面保障参赛运动员体能,赛道沿途科学设置了8个综合补给站、7个饮水站和7个能量补给站,助力运动员始终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向着终点全力冲刺。
本届北马围绕运动员全周期参赛体验,系统优化服务流程,实现从赛前集结到赛后疏散的全流程顺畅衔接,以精细化服务提升赛事品质与人文温度。
志愿者团队规模扩大至6870人,在常规服务基础上,特别增设多语言服务、雨衣回收等重点岗位,精准对接运动员的不同需求。首都公共文明引导员的加入,与志愿者队伍形成有效协同,在维护赛道秩序的同时,将文明参赛理念融入服务细节。
	
419名裁判员严格执裁,70名官方配速员稳定领跑,共同营造了专业规范、充满活力的竞赛环境。公安、交管、环卫等多部门协同配合,为赛事安全有序运行构筑起坚实防线。
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全面升级,构建起完善的健康防护网络。610名医疗观察员、100名医师跑者、26个固定医疗站、8辆随跑救护车组成“移动+固定”双重保障,终点新增的200平方米医疗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为运动员安全完赛筑牢防线。
终点服务同步优化。延长拱门至摄影台及完赛物品发放区距离,扩充运动员活动空间;完赛领物通道增至20条,取衣区面积扩大15000平方米,取衣帐篷数量达162顶,形成清晰有序的流线体系;900平方米的专业拉伸区、充足的冰池与冰块供应,120平方米的更衣区与10000平方米的赛后体验区,为运动员提供充分的休息与恢复空间,全面缓解疲劳。同时,组委会协调开放奥体中心地铁站B2口,有效提升离场效率,确保赛事平稳收官。
这些周到安排与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工作人员的专业奉献相互辉映,共同塑造了“我们的北马”严谨有序而又温暖动人的赛事体验。
	
本届赛事联合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发起 “绿色奔跑、文明北马”专项行动,将文明理念贯穿赛事全流程,营造浓厚文明氛围。
文明倡导在赛场落地生根。从“文明北马”口号征集活动中精选的标语,在赛道沿线形成独特风景线,持续传递文明参赛理念;参赛着装规范通过赛前宣传与现场引导有效落实,起点检录口设置的更衣帐篷与备用服装,既保障赛事规范性,又彰显人性化关怀。
	
赛道环境的整洁有序,是赛事组织水平与城市文明风貌的集中体现。移动卫生间厕位总量增至1449个,厕位与参赛人数比例优化至1:22,有效缩短了选手排队时间。北京环卫集团与220名文明引导员、志愿者协同作业,在起终点及赛道重点点位强化巡视清理,实现赛事垃圾“随产随清”。
与此同时,各路段在选手通过后迅速撤除围栏等临时设施、恢复交通通行,在确保赛事流程顺畅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了对城市日常运行的影响,让“绿色奔跑、文明北马”从倡议真正转化为每一位参与者的自觉行动。
2025中国银行北京马拉松的圆满成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鼎力相助。31家赞助企业涵盖金融、装备、汽车、科技、医疗、补给、物流等多个领域,冠名赞助商中国银行、顶级合作伙伴阿迪达斯,以及官方赞助商华夏基金、百岁山、东风奕派、京东3C数码、中国移动等企业,共同为赛事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与专业服务,成为北马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北马不止于奔跑,更是城市与每一名参与者的双向奔赴。
随着最后一名运动员冲过终点线,2025中国银行北京马拉松圆满落幕。这场赛事既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城市精神的集中彰显——从天安门广场东侧路的庄严起跑,到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大道的荣耀冲线,每一步都承载着跑者对自我的挑战,每一刻都凝聚着城市对体育的热爱、对文明的追求。
“我们的北马”,是三万两千名运动员的拼搏记忆,是六千余名志愿者的微笑集合,是无数市民的加油呐喊,是每一位参与者的心血凝结。
2025年的北京马拉松以更优化的组织、更暖心的服务、更文明的环境、更丰富的内涵,再次印证了马拉松运动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鲜活动力。
	
奔跑不息,热爱不止2025中国银行北京马拉松的落幕不是终点,“我们的北马”故事仍在延续。
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北马再聚金秋北京,以奔跑之姿续写体育激情与城市文明的崭新篇章。(图文来源:北京马拉松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