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脉动共振中华体育精神——一场跨越时空的全运对话

2025-11-19 09:03中国体育报

  粤港澳大湾区的夜空下,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灯火璀璨、热血沸腾。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现场,《中华体育精神颂》的激昂朗诵穿透云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字字铿锵,与粤港澳三地运动员并肩入场的身影交相辉映;一抹从珠江畔升腾的全运圣火,瞬间也点燃了香江畔、濠江边的体育热情……这一刻,66载光阴浓缩于一瞬,一场跨越时空的全运对话在湾区上演。从1959年北京工人体育场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湾区共舞,全运会始终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鲜活载体,让这颗凝聚着民族力量的精神火种,在岁月长河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拼 搏

  1959年9月,北京,第一届全运会男子100米蛙泳决赛现场,22岁的穆祥雄目光如炬。彼时中国体育尚处起步阶段,既无先进训练理念指引,也无专业恢复手段支撑,甚至连基础保暖装备都十分匮乏,但“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信念早已刻进骨血。发令枪响,穆祥雄纵身跃入泳池,1分11秒1的成绩定格瞬间,全运会首个世界纪录就此诞生,全场欢呼震彻赛场——这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中国体育人不甘人后、奋勇争先的精神宣言,为蹒跚起步的中国体育注入了强劲动力。

  66年后,十五运会游泳赛场,以张展硕、徐放为代表的新一代运动健儿,接过了前辈手中的精神火炬。18岁的张展硕在男子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自由泳及4×200米自由泳接力赛场斩获5枚金牌,多次刷新世界青年纪录与全国青年纪录,赛后他仍谦逊表示:“还是有点慢,回去要好好总结。”22岁的徐放在男子200米蝶泳决赛中逆转夺冠后,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正是这份“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劲头,这份对极致的执着追求,让一代代体育健儿在赛场上不断续写突破与奇迹。

  时光流转,精神永恒。从穆祥雄的孤勇开拓到新生代的集群奋进,一代代体育健儿用血汗一次次擦亮“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底色,让“人生能有几回搏”的铮铮誓言在不同时代激越回响。全运赛场不仅见证着中国体育人的竞技成长,更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内核。

  热 爱

  2001年11月22日出版的《中国体育报》,记录了一段关于“热爱”的动人故事。九运会130公斤级古典跤比赛中,宁夏运动员康小伟拼尽全力仍不敌对手,未能实现进军前八的梦想。33岁的他14岁与摔跤结缘,曾在六运会摘得该级别冠军,后因心脏问题中断训练、接受治疗,病愈后担任宁夏摔跤队助理教练。1999年,感念于对摔跤事业的执念、对家国荣誉的牵挂,康小伟主动要求重返赛场,以运动员身份完成最后一次全运拼搏,誓要为家乡、为祖国继续贡献光和热。

  24年后的十五运会赛场,另一位宁夏健儿何杰成为焦点。在备受关注的“跨境马拉松”赛事中,这位27岁的全国纪录保持者以2小时12分07秒勇夺冠军,为宁夏赢得全运会历史上首枚田径金牌。赛后他动情告白:“谁说宁夏长不出玫瑰?我就是!去年在肯尼亚集训跑过2000多公里,支撑我的,是家乡对荣誉的期盼,更是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两代宁夏健儿,跨越24年的追梦之路,诠释了“热爱”最本真的模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份根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这份无论顺境逆境都不愿放弃的执着坚守,正是中华体育精神绵延不绝的密码,让每一代人都能在赛场内外书写属于自己的责任与荣光。

  传 承

  “10秒61是我创造的第一个全国纪录,那时候刚启用电计时;10秒53是1979年全运会百米夺冠的成绩……”十五运会田径首个比赛日前,我国短跑功勋教练袁国强在百米终点前接受采访,回顾着两个与自己运动生涯紧密相连的数字。作为运动员,他是赛道上的佼佼者;转型教练后,他秉持“科学求实、团结协作”的理念悉心培育后辈,“看到张培萌、苏炳添、谢震业一次次刷新成绩、改写中国短跑历史,我无比欣慰。如今的全国纪录、亚洲纪录已是苏炳添的9秒83,我坚信,未来会有更多年轻运动员向着9秒83发起冲击,甚至实现更大突破!”

  几天后的男女百米飞人大战中,尽管袁国强的广东弟子们未能登上领奖台,但冠军已然“交棒”给了“00后”一代——湖北选手李泽洋在男子100米决赛中问鼎,女子冠军更是被16岁的浙江“小孩姐”陈妤颉收入囊中……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国田径的薪火稳稳传承。

  从前辈的开拓奠基到后辈的接续奋进,赛道上的身影虽随岁月更迭,但流淌在血脉中的体育精神从未褪色。这份接力不仅是技术与经验的传递,更是信念与荣光的延续,让中华体育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坚定有力,成为照亮中国体育前行之路的不灭光芒。

  改 革

  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在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彼时全运会规模持续扩大、参赛人数不断增加,办赛成本激增,敢闯敢试的广东体育人率先破局,成立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服务总公司。这一“开门办体育”“开放办体育”的创举,既是“科学求实”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改革开放浪潮在体育领域的生动实践。通过首次发行体育基金奖券、出售赛事专用权、承接商业广告等举措,六运会成功实现“自我造血”,为全运会种下了“改革创新”的基因。

  38年后,全运会再次回到南粤大地,“改革”依旧是第十五届全运会最耀眼的关键词。说起改革,就不能不提全运会的举办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全运会一直由体育基础较好的北上广轮流主办,直到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才第一次来到江苏。十五运会不但进一步扩大了办赛“朋友圈”,而且首创“联合办赛”先河,粤港澳三地通过同办全运会,实现“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加速演进,以体育的轮毂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持续轰鸣。

  从“竞技为主”转变为“全民全运”,本届全运会,一篇名为《为什么十五运会不见奖牌榜?》的文章“刷屏”,引发了各界普遍关注,这也进一步折射出全运会摒弃“锦标主义”“金牌至上”的成果,而从今年年初一直开展到全运会开幕后的群众赛事活动,更是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有机会登上全运赛场,让体育回归全民共享的本质。“绿色全运、科技全运、融合全运、人文全运”的创新理念持续深入,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机器人Walker不但在开幕式奏响2000年前的青铜乐器,而且还在田径赛场和吉祥物“大湾鸡”来一场“人吉赛跑”……一系列改革举措,让中华体育精神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拓宽边界,彰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全运会的发展史,正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史、创新史、升华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全运会66年栉风沐雨,中华体育精神在岁月沉淀中愈发厚重,在时代浪潮中焕发生机。迈上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新征程,中华体育精神将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火炬,激励亿万中华儿女在各行各业勇攀高峰、再创辉煌,书写属于体育、属于时代的璀璨华章。

  (林剑)  

编校: 陆秋萍
审核: 陈国平

相关阅读

© 2003-2025 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hina Interactive Sports Technology Invention Co., Ltd.

关于我们|招聘信息|联系我们|投诉举报:sport@sports.cn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05094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编号:GR202211004945客服及报障电话:010-67158866-800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30713号客服及报障邮箱:800@sports.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08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807号   本网站由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制作及技术支持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