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全运吹来运动风 百姓健身正当时
“全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舞台,还是我们普通人的健身盛宴。”正在青岛奥帆中心参与公益跑的市民王晓青说。漫步街头,从五四广场的健身步道到社区里的运动公园,从海边的帆船训练基地到校园中的体育场馆,处处可见市民挥洒汗水的身影。
在市北区体育公园,一场“全运同款”健身挑战赛正热闹举行。“这是全运会体操项目的基础动作,大家跟着我一起练。”社区健身教练李伟,正带领20多位居民练习平衡操。62岁的张玉梅学得格外认真,她擦着额头的汗说:“以前总觉得全运会项目离我们很远,现在跟着专业教练练,才发现这些动作能强身体,每天来练一小时,腰不酸了,精神头也足了!”活动组织者、街道文体站站长刘敏介绍,全运会期间,他们已开展了12场“全运进社区”活动,涵盖羽毛球、跳绳、健身气功等项目,吸引上千名居民参与,“就是要让大家在家门口感受全运氛围,把运动变成生活习惯。”
海滨步道上,一支由亲子家庭组成的骑行队格外亮眼。“听说全运会自行车比赛很精彩,我们也来体验一把!”市民李梓铭带着8岁的儿子骑行,车把上还挂着小小的全运会会徽挂件。他笑着说,全运会期间,全家制定了“运动计划”,周末骑行、傍晚跳绳,孩子以前总爱玩手机,现在每天主动喊着要运动。沿途不时能看到志愿者发放全民健身手册,上面标注着青岛各免费运动场馆位置、科学健身小贴士,“全运期间,我们每天安排50名志愿者在重点健身区域服务,解答市民运动疑问,引导大家安全健身。”志愿者周舟说。
在青岛体育中心,市民赵先生和朋友打起了篮球。他说:“全运会让更多人关注体育,场馆也对市民开放了更多时段,以前想找个专业篮球场不容易,现在提前预约就能来,健身特别方便。”据体育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全运会期间,中心将30%的场地资源用于全民健身,每天前来锻炼的市民爆满。
从赛场内的竞技拼搏,到赛场外的全民运动,青岛正以实际行动诠释“全民全运”的理念。正如青岛体育中心工作人员说:“全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更是推动全民健身的契机。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活动,让运动融入市民生活,让更多人享受健康快乐,让全民健身与全运会同心同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冯蕾)
西安
“全民全运、全运惠民”再掀热潮
当全运会的脚步行至珠江潮涌处,作为第十四届全运会主办城市之一的陕西西安,持续深化“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理念,让运动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常态。
“我去过西安不少羽毛球馆,但奥体中心的室内羽毛球馆体验感最棒!地板踩上去很舒服,休息区的配套设施也特别贴心。”周末午后,羽毛球爱好者杨阳刚和好友打完一场双打,汗水浸透的运动服下,是难掩的畅快。4年前,西安奥体中心见证了第十四届全运会开闭幕式的盛大举办,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三秦百姓的健身乐园。据了解,西安奥体中心在2024年全年接待健身客流超30万人次,全年新增会员超4万人,全年培训学员超1万人,全年举办各类群众赛事活动40余场……“身边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了!”市民李江昊说,“一方面是健身场地变多了,另一方面质量也在提升,好的场馆真能让人更想动起来。每到周末,就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儿,跑跑步、打打球,通过运动把周末过得热热闹闹的。”
“从家走到球场不到十分钟,每天都得来打两局才过瘾!”家住紫薇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园区附近的李玉坤热情地说。下午五点的健身园区里,羽毛球场上的少年挥汗如雨,乒乓球台前老人们切磋球技,健身路径上居民们伴着音乐抻抻腿、拉拉伸,一派热闹景象。“来这儿锻炼的基本都是周边小区的邻居,打打球、唠唠嗑,不仅身体舒服了,邻里关系也更亲近了。”李玉坤笑着说。如今在西安,像这样的便民健身点遍地开花,全市近4万个体育场地织就的“15分钟健身圈”,让“在家门口健身”变成现实。
清晨在社区附近的健身公园锻炼、下班后去场馆打球、周末带着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当健身融入日常生活,当运动成为一种习惯,“全民全运”理念在运动中深入人心。李江昊说:“十四运会虽然过去四年了,但大家想运动、爱运动的劲儿一点没减,十五运会来了,这股热潮还在升温呢!”(轧学超 郭思雨)
广州
全运勾勒健康生活新图景
随着十五运会的开幕,一股“全民全运”的浪潮正与赛事同频共振,涌向广州的每个角落。
清晨7点,珠江北岸滨江步道上的健身爱好者已是熙熙攘攘。年过花甲的陈伯康告诉记者:“全运会不只是运动员的事,我们老年人把身体练好了,展现出广州人的精气神,也是为全运会添彩。”
社区里的“金角银边”成为体育爱好者的新地盘。在体育西社区由闲置空间改造而成的球场内,一场街坊羽毛球赛激战正酣,居民们挥拍跃动的身影与“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的标语交相辉映。“以前想打球得专门预约球馆,现在不出社区就能找到‘搭子’。十五运会不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更点燃了街头巷尾的运动氛围,让我们这里的邻里关系变得融洽了。”居民程阿姨的一番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琶洲地铁站近日也成为全运网红打卡地。站内11个多巴胺配色的匹克球场免费对外开放,上班族在通勤途中就能约上“搭子”挥拍较量。“太不可思议了,我从来没想过球场居然可以开在地铁站里,这种体验真广州!”在周边写字楼工作的汤晓莹说,“十五运会让我们发现,原来运动可以如此自然地融入生活。”
不远处的VR体育体验区也排起了长队。在这里,市民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参与多种体育项目。带着儿子前来体验的赵先生说:“体验后,孩子对赛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让我查询什么时候有比赛。全运会让我们能接触到平时不常见的运动,这种机会很难得。”
大赛带来的惠民效应还不止于此。据统计,为迎接十五运会到来,全市新增、改造社区体育公园100余个,铺设健身路径近300条。在荔湾区,泮塘古村百年老宅间的空地搭起了运动器材,成为老年人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在黄埔区,高架桥下的闲置空间摇身一变成为篮球场、滑板场,吸引了众多年轻人与全运节奏一齐跃动。
十五运会的举办犹如一剂催化剂,既激发了广大市民的运动热情,也为广州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活力底色,让“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理念在南粤大地深深扎根。(毛昀哲)
南昌
健身培训忙 运动成时尚
借着全运会的东风,江西南昌以完善的健身设施和浓厚的参与氛围,让全民健身热潮席卷赣江两岸,从社区运动场到城市公园,从传统竞技到智力比拼,运动健身成为市民生活的新风尚。
清晨的赣江两岸,健身步道上人流如织。徒步、骑行的市民迎着朝阳前行,不远处的户外健身区,老年人在器械上舒展筋骨,年轻人则专注于跳绳、俯卧撑等训练。“全运会让全国的运动热情都燃起来了,我们南昌人也不能落后!”正在晨跑的市民何卫东擦着汗水说,这几年南昌的健身环境越来越好,沿江步道平整宽阔,配套设施齐全,让大家运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当地欣悦湖电竞文体产业园内,羽毛球爱好者们正挥拍激战,这里向市民开放共享,“能在举办大型赛事的场地打球,感觉特别有仪式感。”市民陈翱说。
全运会期间,南昌社区里“体育知识擂台赛”人气高涨。学校操场上,体教融合成果显著,23所体教联盟校的学生们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开展足球、田径等训练,10928名注册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传承体育精神。退休教师张隆研报名了社区太极拳公益班,她笑着说:“虽然不能去全运会现场,但在社区里跟着大家一起锻炼,看着江西选手在赛场上拼搏,同样能感受到体育的快乐。”
南昌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设施完善到赛事赋能,从全民参与到理念深耕,南昌正以全运会为契机,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体育精神融入城市血脉。未来,随着更多嵌入式体育场馆的建成投用,将会有更多特色体育赛事的持续举办,让“运动是良医”的理念惠及更多群众,让全民健身的热潮在洪城大地上经久不息。(轧学超)
天津
把优质健身指导送到群众身边
十五运会进行期间,天津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选派优秀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了三站特色鲜明的基层健身培训活动,将优质健身指导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健身操舞舒缓操专项培训在滨海新区汉沽站开展,参训人员为汉沽街、寨上街、茶淀街各社区选拔的舞蹈骨干,旨在通过“骨干带全员”模式,扩大优质健身服务覆盖面。参训人员李霞说:“我不仅快速掌握了舒缓操舞的核心技巧,更是在练习中缓解了压力。”
在杨柳青文化站,国家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60余名社区健身队伍骨干开展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规定套路健身操舞《桃花红 杏花白》培训。培训围绕套路的动作幅度、节奏卡点、队形衔接等关键环节,进行逐节示范与纠错指导,确保每位学员精准掌握标准化动作。多名健身队伍骨干表示,此次培训解决了日常练习中“动作不统一、细节不规范”的难题,将把标准化套路带回社区队伍,带动更多居民科学参与健身。
在武清区,健身操舞推广培训班举行,吸引了200名各镇(街道)体育骨干和健身爱好者参加。为期两天的培训中,指导员的全流程、深层次讲解示范既兼顾零基础学员的入门需求,也满足有基础学员的精进需求。武清区体育局的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大基数覆盖+分层次教学,健身操舞套路在武清区逐步普及。全运会期间,培训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还为区域构建‘人人可参与、处处能健身’的大众化健身生态作出积极贡献。”(张博宸)
深圳
让运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一家四口经常来这打匹克球,周末还会来一场家庭赛。”12岁的刘梓涵正有模有样地练习匹克球的发球动作。她所在的这块匹克球场,是在深圳黄木岗地铁站里。不只是匹克球,这里的台球、羽毛球等场地到处充满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十五运会深圳赛区的场馆之外,全民健身热潮正浓。
“通过十五运会的匹克球推广活动,孩子了解了这项运动,每周都要拉着我们来这里打球,孩子感兴趣,我们也能一起动起来。”刘梓涵妈妈笑着说,地铁运动馆让体育锻炼成了家庭运动的新选择。“地铁+运动”模式是深圳建设“15分钟健身圈”的创新探索,截至今年10月,深圳已累计开放14处地铁运动场,成为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健身的好去处。
在笔架山体育公园室外智能健身器材旁,锻炼的人络绎不绝。“器材上有显示屏实时显示运动数据,还能和旁边的朋友‘云端PK’,锻炼变得更有趣了。”正在智能骑行仪上锻炼的马凤桢说,这个体育公园成了她退休后每天都要来“打卡”的地方。
在公园另一边的乒乓球台子边,人们相互切磋球技,一旁观战的黄广仁说:“这里的球台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家附近有这样一个能随时打球的地方太方便了。”他说,深圳的健身条件越来越好,运动设施越来越完善,感觉自己也更有精气神了。
清晨7点,网球拍与球相碰的脆响在球场回荡。网球教练崔浩迎来一天中最早的学员。他的学员中有刚结束夜班赶来的程序员,有趁上课前前来锻炼的年轻老师,也有刚退休的职工。随着十五运会气氛更加浓厚,深圳本地的运动热情持续升温,企业组团订场、街道组织业余赛事已不鲜见。福田、罗湖等区定期发放文体消费券,许多场馆每月还设公益时段,面向市民免费开放。“深圳晴天多,气温适宜,加上场地好约、政策支持,运动自然而然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崔浩说。(傅潇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