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体育与教育部门打破壁垒、协同发力,以“上下联办、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核心抓手,在夯实青少年体育基础、广东培育后备人才、创新赛事体系等方面持续突破,既为国家和广东省输送了大批竞技水平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体育人才,也为城市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形成了可借鉴的体教融合“深圳经验”。
在政策引领与体育传统学校建设上,深圳积极响应国家深化体教融合要求,在2023年初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从夯实学校体育、完善赛事体系、深化体校改革等八方面提供政策指引。同时坚持“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原则,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2019-2022年评选周期内,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249所,覆盖38个项目,较2011年的22所增长10倍以上,占全市学校总数1/3;市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累计投入专项扶持经费超2亿元,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保障。
在青少年体育普及与赛事创新方面,深圳以赛事为杠杆推动发展。自1981年起,每四年举办的深圳市运动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第十一届市运会设青少年体育组37项、群众体育组22项,青少年组参赛运动员达12580人,创历届之最;年度市级青少年锦标赛从2009年10个项目、近2000人参赛,发展至2023年38个项目、超3万人参赛,有效调动各区业余训练积极性。青少年足球领域,2019年创新改革赛事体系,构建以锦标赛和精英联赛为主体的U系列体系,截至2023年形成小学至大学四级联赛,覆盖男女U8-U19各年龄段,每年举办市级比赛超450场,参赛人数超3500人。
后备人才培养与办学模式创新是深圳体教融合的核心亮点。通过“上下联办,内外结合”模式,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等市级训练单位与区、校合作,布局74个训练基地,近10年培养超300名体育特长生考入“双一流”大学,约400人次入选国家队、广东省队。同时联动社会力量,在击剑、攀岩、冰雪运动等项目成果显著,如输送攀岩奥运选手张悦彤、宋懿龄,张悦彤获2021年全运会金牌并入选两届奥运会;2022年16名深圳女子冰球运动员入选北京冬奥会阵容,实现广东冬奥参赛突破。2020年创办全国首所十二年一贯制体育特色学校——深圳市体育实验学校,2024年6月小学部已招收335名地段生,开设11个项目特色课程;高中部首年招生即录取12名特招生与38名体育特长生,着力培养“双优”型人才。
下一步,深圳将从四方面推进工作:一是强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市体育运动学校为龙头,联动区校、社会俱乐部构建多元办训模式;二是深化体教融合,联合教育部门制定管理办法,创建400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布局10个以上项目,建设45支以上高水平运动队;三是推广幼儿体育,前移工作关口,打造快乐体操、小篮球等特色活动;四是优化赛事体系,整合资源,完善分级分类机制,为青少年体育人才成长搭建更广阔平台,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深圳力量。
(记者 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