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湖南体育更好赋能乡村振兴

2024-01-30 08:49中国体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部署,湖南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不折不扣、有力有效的担当作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体育赋能 探索乡村振兴三条路径

  《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体育助力乡村建设,让农村更繁荣;以体育赋能农业发展,让农业更兴旺;以体育促进农民健康,让农民更幸福;以体育丰富乡村文化,让乡风更文明。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湖南充分发挥体育多元价值和功能,探索了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三条路径。

  以体育赛事带动乡村人气“旺起来”,探索体育彰显时代风貌的新路径。体育承担着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的重要作用,挖掘资源优势,焕发传统文化时代风采。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定期举办湘黔渝边区龙舟赛、湘鄂渝黔“村BA”篮球赛、苗族“赶秋”、农耕民俗文化节,推进民族非遗文化与体育运动有机结合。打造赛事品牌,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八面山曾是交通不便、基本生活条件极差的“穷山”,当地从2019年开始举办登山赛、自行车赛,带动周边群众年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当地干部群众说“是体育激活了八面山”。

  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带动村民“动起来”,探索体育促进农民健康的新路径。体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强化公共产品供给。湘西自治州吉首市矮寨景区充分利用现有的奇路、奇桥、奇谷等基础设施,提升马拉松、自行车骑行、山地户外运动等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常态化组织全民健身,强化公共服务供给。郴州市常态化组织全民健身周、和美乡村篮球大赛等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过200万;湘西自治州凤凰县举办龙腾潇湘湖南省传统龙船赛、中国·凤凰自行车赛等大型体育品牌赛事活动,每年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达30余次,带动参与体育活动6万人。

  以农体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富起来”,探索体育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体育与乡村产业的融合是乡村振兴重要方向,体育细分领域链式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扩链增效。岳阳市临湘市依托丰富的芦苇等农业资源,大力发展浮标(钓具)产业,实现全产业总产值超50亿元,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带动相关服务业收入超过5亿元。培育乡村体育产业多元化业态,促进体旅深度融合。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以市场化手段、专业化服务做响八面山文体赛事活动,年吸引游客将近5万人,繁荣经营民宿、餐饮、农家乐等多种业态,解决本地150余人就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11200元增长至2022年22000元,增速明显高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问题导向 破解发展中存在的难题

  尽管湖南在推动体育与乡村振兴融合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工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首先是创造性创新性较弱。一方面,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足。体育场地设施种类单一、器械维护资金少、开放机制不健全,设施总量不足与存量利用率低的问题双重叠加,难以充分满足群众需求。另一方面,乡村体育资源挖掘利用不足。许多农村体育活动缺乏原创IP、品牌IP、本土IP,无法实现系统化、科学化、产业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是协同治理能力不强。一方面,乡村治理组织网络不健全。体育行政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存在季候服务农民的零打碎敲式参与局面,刮大风、下猛药的应急式参与现象。另一方面,组织动员能力不足。体育行政部门、社会组织、产业部门、志愿者等主体之间尚未形成协同的耦合动力,缺乏政策、资源等外在支持。

  第三是专业性服务体系不全。对农村体育发展的精准性政策供给不足,如“三支一扶”等基层人才就业计划并未将农村体育活动纳入其中。乡村体教融合机制不健全,乡村教育仍重文化、轻体育,农村青少年进入专业体育院校或选择体育专业的人数比例不高。农村地区熟悉体育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匮乏。高校多以“三下乡”等实践项目服务乡村体育发展,但短时间、偶发性活动难保成效。

  第四是多业态联动效应较弱。与乡村振兴联系较为紧密的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休闲健身业,仅占湖南省体育产业总产出的8.7%。农村体育消费场景不足,体育赛事活动与农事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老、餐饮娱乐等多业态融合不够,产品缺乏吸引力,难以对乡村产业发展产生持续性的带动作用。乡村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不足,缺乏5G、高清视频等互联网运用手段,缺少利用互联网营销模式打造的农村体育赛事活动品牌。

  推动转化 “软实力”变“驱动力”

  实践表明,发展乡村体育,有利于引领乡风文明、优化基层治理、吸引集聚人才、繁荣乡村经济。推动湖南体育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挖掘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体育赛事品牌活动,建立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培育延伸产业链,推动体育“软实力”源源不断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驱动力”。

  首先要强化传承创新,发挥体育凝聚力。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体育资源,提高体育发展融合度,丰富农民生活,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一是完善乡村公共体育设施。统筹考虑人口流动趋势和分布态势,合理布局建设乡村公共体育设施,争取实现不同年龄段群体全覆盖。拓展政府资金、体彩公益金、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来源,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加强对乡村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防止其被占用、挪用以及破坏。二是打造乡村特色体育活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特色体育活动。打造民俗体育活动品牌,推出一批群众参与度高的综合类、单项类、娱乐类“最美乡村体育赛事”,在场地运营、赛事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提供引导和服务。

  其次要健全乡村体育组织,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村民自治优势,进一步提升群众组织程度,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一是健全乡村体育组织网络。支持各类体育组织向乡村发展,大力发展乡村体育志愿组织、体育非营利组织和体育草根组织,提升乡村体育组织运营能力和公信力。二是推进乡村体育指导站全覆盖。开展乡镇(街道)社会体育指导站建设评估,完善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激励保障。在农村地区加强运动促进健康和科学健身知识宣传普及,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理念和方式。三是构建“三治融合”治理体系。通过乡村体育组织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基层党组织周围,保证每个组织内至少有一名党员参与,探索构建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体育治理体系。

  第三要培育乡村体育人才,促进管理服务专业化。要坚持以更大格局招引人才、以更好平台育优人才、以更活机制用好人才、以更优服务保障人才。一是培养乡村体育能人。抓住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等“能人”“强人”,建立乡贤能人工作室,从乡村工匠、“田秀才”“土专家”等农村实用人才中发掘和培育乡村体育人才,提升乡村体育发展质效。二是壮大专业队伍。因地制宜开展送体育人才下乡活动,借力专业团队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探索以实施“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为手段,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回乡大学生等具有体育技能的人才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三是加强体教融合。将乡村体育人才选拔培养纳入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工作日程,鼓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协同建设乡村体育骨干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开展乡村体育赛事活动,构建贯通选拔、训练、比赛的乡村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链条。

  第四要促进农体联动,增强产业辐射引领力。在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中,将“体育+”作为催化剂,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加快乡村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一是创新农体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搞好顶层设计,立足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明确当地农体融合发展方向和路径,有效盘活资源,整合产业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开发周边产品,让“沉睡”的体育资源活起来。构建有利于调动主体积极性的利益联接和分配机制,鼓励政府财政、资本市场、社会资金的多元化投入,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二是延伸农体融合发展产业链。借鉴 “村超”“村BA”和龙舟赛事活动做法,构建“县、镇、村”三级体育赛事体系,打造一批乡村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示范基地,培育体育特色村庄和体育田园综合体,更好促进体育消费,激活“逗留”经济和“回头”经济。鼓励各地发挥优势,延伸“体育+”产业链条,开发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和产品,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体育用品制造示范村镇,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体育用品与装备制造企业。三是推动乡村体育数字化传播。运用互联网支持乡村体育“上云、用数、赋智”,打造乡村体育赛事IP,讲好体育赋能乡村振兴故事,为乡村引流、集人、聚气。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体育局党组书记 熊倪)

相关阅读

© 2003-2024 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hina Interactive Sports Technology Invention Co., Ltd.

关于我们|招聘信息|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port@sports.cn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05094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编号:GR202211004945客服及报障电话:010-67158866-800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30713号-1客服及报障邮箱:800@sports.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08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807号   华奥星空(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