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人口超7800万 全国太极拳调查数据发布

2025-11-24 08:58中国体育报

  11月23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研究院正式发布《全国武术太极拳习练人口抽样调查基本数据报告》。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武术太极拳运动普及与高质量发展,精准把握太极拳习练人口的规模、分布及发展现状,科学规划未来太极拳的发展战略,为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制定推广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研究院2025年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武术太极拳习练人口专项调查工作,并形成了此次数据报告。

  习练人口超7800万 经常性习练者3500万

  根据抽样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太极拳习练人口数量约为7858.2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5.58%;其中经常性习练人口约3506.62万人,占总人口比例2.49%。

  报告还明确了两类人群的界定标准:太极拳习练人口需满足“习练时间半年以上、习练频率每周1至2次及以上、每次习练10分钟及以上、习练中等强度及以上”;经常性习练人口则需达到“习练时间1年以上、习练频率每周3次及以上、每次习练30分钟及以上、习练中等强度及以上”。

  性别比例均衡 城乡分布差异明显

  从性别与年龄维度来看,我国太极拳习练者中男性占比51.4%,女性占比48.6%,性别比例基本均衡;年龄结构呈现“两头集中,中间凹陷”的鲜明特征:19至25岁、46至60岁群体占比最高,分别为27.5%和24.6%,其次为61至65岁、65岁以上和6至18岁群体,26至45岁群体占比仅有10.1%。

  在城乡分布上,太极拳习练人口呈现不均衡态势,集中分布于城市地区,占比高达63.2%;乡镇地区习练者也占有相当比例,为23.4%;农村地区参与度最低,仅为13.4%。

  呈现高频高黏性特点 24式简化太极拳最受欢迎

  在习练时间、频率和时长上,34.64%的习练者习练年限超5年;41.2%的习练者坚持每天练习,35.7%的习练者每周练习3至5次;66.2%的习练者单次练习时长超30分钟,且67.6%的人以中等强度练习为主。这些都表明太极拳绝非临时性的健身选择,而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高频、高黏性锻炼方式,反映出习练群体强烈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的运动习惯持续性,同时习练强度分布也契合了太极拳“柔中寓刚、动静结合”的运动特性。

  在习练拳种中,24式简化太极拳以61.8%的习练率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其作为国家推广的入门套路,具有易学易记、普及性强的特点密切相关。场地选择上,44.5%的习练者在临近公园或者其他公共空间如商场门口空地等场所练习,41.8%选择居住小区空地或社区活动中心,免费公共空间为主要场所,也体现出太极拳对场地要求低、易融入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以健康为核心 超九成支持“国际太极拳日”

  调查还显示,太极拳习练者的目的呈现以健康为核心、多元并存特征:72.66%的习练者为“强身健体”,66.00%为“修身养性”,54.38%为“治疗或预防疾病”。此外,“增加兴趣爱好”“沟通交流”“消遣娱乐、打发时间”“增加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等也是不少人选择习练太极拳的原因。

  从习练效果来看,多数习练者反馈积极,其中62.2%表示“睡眠质量提高,易入睡”,60.9%“感觉身体更硬朗”,58.9%认为“人更精神了”,38.6%表示“老毛病得到缓解”,37.2%称“烦心、着急、孤独时间减少”,34.9%“更喜欢与人交谈”了,仅4.7%表示“没什么感觉变化”。此外,根据调查结果,生活忙碌没有空闲时间成为影响太极拳习练的首要因素,占比47.95%。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调查中,支持将3月21日设立为“国际太极拳日”的人群占比高达94.2%。

  针对此次数据报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心将以“国际太极拳日”为契机,以本次调查成果为基础,科学规划、精准施策,持续推动太极拳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推广,大力倡导“自然、和谐、健康、共享”核心理念,努力践行“太极健康、世界共享”的共同愿景,为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卢苇)

编校: 陆秋萍
审核: 董安

相关阅读

© 2003-2025 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hina Interactive Sports Technology Invention Co., Ltd.

关于我们|招聘信息|联系我们|投诉举报:sport@sports.cn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05094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编号:GR202211004945客服及报障电话:010-67158866-800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30713号客服及报障邮箱:800@sports.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08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807号   本网站由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制作及技术支持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