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赛事经济奔涌新动能

2025-11-20 08:28中国体育报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在福建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一股由体育赛事强力助推的经济新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奔涌而来。

  浪头上,目光所及之处,一边是厦门马拉松筹备进入冲刺,预报名人数超20万,再创历史新高;一边是福鼎“茶BA”的篮球架下,白茶香裹着加油声漫卷巷陌。浪潮中,是八闽大地上这场以体育为媒的盛宴,从高山到大海,从城市到乡村,正将“十、百、千”八闽名赛培育工程的成果,从赛场由内向外,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烟火气与持续且强劲的经济动能。

  画蓝图 激活“一池春水”

  “福建发展赛事经济,有底子,更有必要。”福建省体育局产业处处长张名烽一语中的。底气,源于福建雄厚的体育产业“家底”——安踏、特步等全球知名的体育品牌在此扎根;底气,也来自得天独厚的山海自然资源,和老百姓们高涨的运动热情。而必要性,则在于体育赛事强大的“乘数效应”——它能有效串联旅游、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多个行业,是一条能让区域经济“活”起来、火起来的黄金赛道。

  然而,过去赛事虽多,却存在“星星点点,未成燎原之势”的困境。为解决赛事分散、未能形成合力的问题,福建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省体育局精准施策,重磅推出“十、百、千”八闽名赛培育工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整合与培育,让赛事经济从“零敲碎打”走向“系统作战”。

  所谓“十、百、千”,并非简单的数量堆砌,“它是一个分层递进、立体化的培育体系。”张名烽解读,“十”是瞄准金字塔尖,打造10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品牌赛事,如厦门马拉松、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百”是夯实中坚力量,培育100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重点赛事,如福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千”则是厚植群众基础,全年举办超过1000场覆盖全省的品牌赛事,既有专业竞技,也有百姓能广泛参与的如“村BA”这样的比赛。通过这样的分层培育方式,以期实现“高大上”与“接地气”完美融合。

  一组亮眼的数据充分展现了“十百千”工程的澎湃动能。截至8月底,福建全省已成功举办各类品牌赛事1315场,同比增长超一倍;参赛人数达58.71万人次,总投入5.85亿元,带动相关消费约57.55亿元,同比增长49.17%,投入产出比高达1比10。

  数字背后,是火热的消费场景。就拿厦门马拉松来说,通过多年运营,这一国际金牌赛事早已超越了一场单纯的体育比赛,衍生出的“马拉松美好生活节”,将运动、美食、文创、旅游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马拉松经济圈”。赛事期间,周边酒店一房难求,餐饮、购物消费激增。一场赛事,成为全城的狂欢,更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超级IP”。

  9月底的莆田“莆超”决赛与“购在中国·全闽乐购”2025福建省悦购金秋消费季联动,场内呐喊震天,场外消费火热,成为“体育+”拉动消费的又一鲜活样本。

  机制引领 全域拧成一股绳

  赛事经济是盘大棋,单靠体育部门“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怎么把这盘棋下大、下好,福建不断打磨“纵横交织”、科学高效的机制,凝聚起空前合力。

  突出横向联动,强化跨部门协同,打造“八闽名赛”品牌体系。在去年联合出台《“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协作,共同印发《关于实施“十、百、千”八闽名赛培育工程 发展赛事经济 提振赛事消费的通知》,并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协调赛事申办、场地保障、延伸消费、安全监管、数据共享等跨领域事项,显著增强政策协同与执行效能。

  同时建立赛事经济监测机制,由体育部门牵头,统筹核心数据;发改部门规划引领,将重点赛事纳入发展规划,提升其战略地位;商务部门精准统计赛事对商圈、餐饮的拉动;文旅部门深度评估,结合“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评估赛事对旅游业的带动效能。

  各部门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在协作中拧成一股绳,让数据不再割裂,政策同频共振,基层体育部门也告别了“协调难”的困境。

  纵向贯通中,则通过“省、市、县”三级体系,确保赛事培育“上通下达”。其中,省级主攻国际级、国家级大赛的引进与培育,如成功引进世界田联钻石联赛;市级致力于将现有大中型赛事做强做优,扩大规模与影响力;县级则聚焦“一县一品”,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赛事IP,“比如宁德福鼎的‘茶BA’,结合当地白茶特色,在全国各种‘BA’中就很有辨识度。”张名烽说。

  福建的赛事经济加速发展,有纵横交错的机制支撑,也有试点引领。作为国家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厦门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优化厦马的赛事流程和服务;福州则创新“电竞福州”吸引年轻人。

  “这两个城市还建立了常态化数据统计机制,定期发布数据,我们会把他们的好经验总结出来,比如怎么整合资源、怎么搞‘赛事+文旅’,分享给其他城市。”张名烽透露,通过赛事监测简报,他们将这些先进经验快速推广至全省。

  泉州泉港马拉松赛就成功借鉴了厦门“马拉松美好生活节”模式,同期举办“寿乡泉马消费季”等活动,实现赛事效益3000万元,较去年翻了一番,充分彰显了创新推广的倍增效应。

  科学评估 让效益“看得见”

  要办好比赛,发展赛事经济,光搭建好赛事分级分工框架,解决“协调难”,还不够。赛事的生命力在于基层,有效激发基层的积极性是关键。而从基层来说,办赛就意味着要花钱,但花得值不值,效益如何,这些都是曾经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

  如今,他们有更多“看得见”的办赛依据。如立体化赛事监测体系,以省市县三级重点培育品牌赛事数据库为基石,特别将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两岸体育融合发展示范区(海峡两岸嘉年华)、海洋经济、低空经济、森林经济等领域的重点赛事纳入监测范围,力求实现全覆盖。省体育局统一制定数据标准和上报流程,每月汇总分析,聚焦已办赛事数量、资金投入、带动消费总额、场均带动消费额、投入带动消费系数等核心维度进行深度分析比较,助力各级部门清晰洞察区域差异,精准定位自身短板。同时,形成闭环管理,让基层办赛有方向、有支撑。

  同时,印发《福建省关于加强体育赛事经济效益评估的指导意见》,构建了一套科学精细的评估指标体系。

  细到什么程度?“比如赛事策划费、场地布置费,都算得明明白白。”张名烽说,这套体系将赛事经济效益细分为直接、间接和潜在3个二级指标,其下又延伸出12个三级指标和40个四级指标,各项都得以清晰量化。更重要的是,它要求将评估经费纳入赛事预算,从根源上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问题。对于小型赛事,也允许采用问卷、抽样等灵活方式进行评估,做到了既科学严谨,又便于操作。

  这彻底扭转了“赛事唯成本论”的片面观念,让赛事的综合价值一目了然,让大家不盲目办赛、力争办有特色的赛,极大地提升了体育部门在党委、政府工作中的“话语权”。

  山海融合 特色赋能增效

  有丰富的机制强依托,有极具实操性的体系做支撑,福建的赛事经济,深深植根于本土的“山海优势”与“对台特色”,绘就了一幅幅“体育+”的绚丽画卷。

  向山而行,向海而兴。南平依托武夷山世界双遗产地,打造“大武夷超级山径赛”,选手们在“岩骨花香”的茶山中穿行,赛事本身就成了绝佳的旅游推介。平潭凭借得天独厚的海风,将国际风筝冲浪节办成了亚洲知名的户外运动盛会。山海资源,化为了福建赛事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以赛为媒,两岸融合。“海峡两岸”是福建赛事最鲜明的标识之一。从海峡两岸体育嘉年华,到大学生篮球赛、青少年棒球交流赛,一系列以“海峡”命名的赛事,不仅搭建了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成为连接两岸同胞情感、促进心灵契合的桥梁,彰显了福建在对台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一县一品”,烟火气里促振兴。宁德福鼎的“茶BA”是“体育+”模式的典范。它不仅是篮球赛,更是一场融合了茶王争霸、音乐节、特产展销的综合性盛会,形成了“体育+白茶+旅游+文化”的创新模式,直接带动了当地白茶销售和乡村旅游,烟火气十足。各地的“村BA”“村气排”也纷纷结合本地特色,设置夜市、农产品展销,让赛事成为带动乡村消费、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百花齐放 引经济新动能

  尽管成绩斐然,福建赛事经济的发展仍面临挑战,如地方办赛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市场化运营程度不高,某些基层办赛存在“缺钱办不好、办不好更缺钱”等困境。面对这些课题,福建正逐步规划出清晰的未来路径。

  “市场化,是赛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张名烽表示,目前已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扶持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下一步将积极探索打造赛事产权交易平台,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机构,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推动赛事逐步实现自我“造血”。

  国际化,是提升影响力的方向。在成功举办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世界田联钻石联赛的基础上,福建将继续引进和培育更多国际高水平赛事,如平潭的亚洲棒球锦标赛,并助力福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等本土品牌赛事走向世界,让“八闽名赛”的名片在国际舞台上愈发闪亮。

  接地气,是保持活力的根本。福建体育赛事始终坚持深入大众。今年暑假,就有闽港澳台“同心杯”篮球赛、厦门“山海杯”两岸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电竞福州、厦金横渡等近250项品牌赛事,还有围棋、无人机比赛等65项省级青少年赛事,及各地自身的特色赛事轮番举行。

  在对未来的设想中,漳州或将结合当地的土楼、滨海资源,办有特色的马拉松、沙排、帆船比赛;南平武夷山、泉州安溪,或可打造“岩茶BA”、“铁观音BA”,让大家在品好茶、看球赛中,形成“福建茶体育”的特色品牌。

  “我们期待福建的赛事能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国际大赛有影响力,全国赛事有特色,基层赛事接地气;期待更多人能参与到体育赛事中,感受运动的快乐;更期待赛事能成为拉动消费的新亮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张名烽道出了福建体育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从厦门马拉松的全城狂欢,到福鼎“茶BA”的乡村烟火,再到海峡两岸赛事的温情互动,福建正以赛事为媒,用一场场激情与汗水交织的盛会,奏响促消费、扩内需的强劲乐章。这条依托新机制、大力培育品牌赛事、特色赛事的发展之路,正如一条愈发充满活力的江河,为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体育动能。

  (陈敏)

编校: 陆秋萍
审核: 董安

相关阅读

© 2003-2025 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hina Interactive Sports Technology Invention Co., Ltd.

关于我们|招聘信息|联系我们|投诉举报:sport@sports.cn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05094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编号:GR202211004945客服及报障电话:010-67158866-800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30713号客服及报障邮箱:800@sports.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08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807号   本网站由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制作及技术支持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