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新区——创新回答“健身去哪儿”群众之问

2025-10-30 16:22华奥星空

  为响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开展的“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湖南省湘江新区闻令而动,精准发力,累计投入 400 余万元,精心打造了一批集品质、便利与活力于一身的高标准室外乒乓球场地。

  科学布局掀起乒乓热

  “湖南湘江新区于 2024 年将‘国球两进’列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并投入专项资金 400 余万元,创新推进项目实施。项目选址坚持‘问需于民、科学规划’原则,建立了‘社区自主申报、街镇审核提交、四方联合勘查论证、民意调查公示’的严谨流程,确保场地建在居民心坎上。”湖南省湘江新区宣传工作部体育处处长邓浩宇介绍,经过周密筹备与高效建设,湘江新区最终建成 10 个“国球进社区”项目、3 个“国球进公园”项目,并巧妙利用城市“金角边角”,完成了 4 处桥下空间的改造升级。

  “考虑到长沙‘雨水丰沛、夏日骄阳’的典型气候特征及乒乓球运动的实际需求,所有新建场地均采用了高标准、人性化的配置:坚固耐用的专业风雨顶棚确保全天候运动无忧;防滑减震的塑胶地板提升运动舒适性与安全性;柔和明亮的专业灯光系统延长了夜间活动时间;实用的防风网保障了球路的稳定性;舒适的休息椅则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了便利。”邓浩宇透露,湘江新区已规划再投入 260 余万元,在更多居民聚集的小区内新建 14 个同样高标准的室外乒乓球场,持续推进“国球两进”工程扩容提质,让“家门口的健身主场”惠及更广泛人群。

  银球为媒聚拢邻里情

  位于长沙市湘江新区望城坡街道的商贸城社区,是典型的开放式老旧拆迁安置社区。社区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公共运动场地和设施严重匮乏,居民日益增长的运动休闲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面对这一困境,2023 年底,商贸城社区积极行动,以提升居民文化生活品质、弘扬体育精神为目标,主动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思路,向湘江新区申报“国球进社区”项目,并被成功列入市级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库。

  2024 年,湘江新区精准施策,选定杜英路东岸渠道旁一块长期被杂物占据、利用率极低的闲置空地作为改造对象。经过精心设计施工,这里彻底告别了昔日的脏乱景象,蝶变为一个设施完备、环境宜人的现代化室外乒乓球场。这个焕然一新的球场迅速成为商贸城社区最聚人气的“磁力场”。拆迁安置群众、家庭妇女、退休工人等不同群体纷纷相约前来,挥拍竞技,切磋交流,甚至常常可见全家老少齐上阵的温馨场景。

  湖畔和鸣共治谱新章

  坐落在岳麓山下、湘江之滨的望月湖小区湖东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人文底蕴。然而,作为湘江新区望月湖街道内的一个典型老旧开放式居民区,它也面临着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公共运动场地和设施严重缺乏的共同难题。湖东社区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战略号召,将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2024 年 10 月,社区充分盘活利用小区内一块长期闲置的空坪隙地,成功申报并建成湘江新区“国球进社区”项目。

  湖南湘江新区望月湖街道湖东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方敏介绍,为确保球场长期有序、高效运行,社区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居民议事会、线上微信群征集等多种渠道,成功招募组建了一支由 20 余名核心球友组成的“球场志愿管理队”。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面对社区维护资金有限的实际,居民们展现出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互助情怀。大家纷纷通过自发捐赠、资源共享等方式,为球场补充了丰富多样的关键物资,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暖心氛围。例如,社区内一位经营体育用品的私营业主黄先生,被项目意义打动,捐赠了 100 个专业乒乓球;资深球友刘先生父子,捐赠了 6 套高品质球网;退休教师刘老师则提供了一面时钟,以及挂衣架、清洁工具、急救药箱等物品,细微之处见真情。

  旧区蝶变银球焕生机

  毗邻长沙市交通主动脉岳麓大道的咸嘉湖街道荷叶塘社区汽电小区, 始建于1986 年,原为长沙汽车电器厂集团有限公司的职工家属生活区,共有 8 栋住宅楼,240 户居民。2024 年,“国球进社区”项目的春风吹进了汽电小区,为这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旧社区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与蓬勃的生机。

  项目竣工亮相时,曾经破败的小区一角焕然一新:6 张崭新的标准乒乓球台整齐排列,成为小区健身区的核心场地。“自从新建了这个乒乓球场地,我们的运动频率不知不觉就增加了!”汽电小区的居民们由衷地感叹,“环境变好了,人的心态更积极了,身体感觉也更棒了,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小区里一群精神矍铄的老人在谈笑间,流露出对当下幸福晚年生活的满足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一枚枚小小的银球,在湖南湘江新区的社区和公园里跳跃飞舞,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体育运动的范畴。它转动的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点亮的是群众身边触手可及的健身主场。“国球两进”工程在湖南湘江新区的生动实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刻回答了“健身去哪儿”的时代之问,打通了全民健身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本报记者 王辉)

编校: 李鑫
审核: 张矣韵

相关阅读

© 2003-2025 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hina Interactive Sports Technology Invention Co., Ltd.

关于我们|招聘信息|联系我们|投诉举报:sport@sports.cn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05094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编号:GR202211004945客服及报障电话:010-67158866-800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30713号客服及报障邮箱:800@sports.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083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807号   本网站由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制作及技术支持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